发布时间:2024-11-09 15:56:00 来源: sp2024110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面向未来,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将带来哪些新机遇、新空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各地又如何应对全面绿色转型的挑战、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新华社9月27日推出“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李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同台共话,并结合新华社记者近日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见闻,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取得新成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作出新贡献
金秋时节,彩云之南。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草海湖滨生态湿地,湖水清澈、芦苇摇曳、鱼儿畅游,许多游客在步道上悠闲散步。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正在打捞杂草的滇池“巾帼打捞队”队长李云丽说,10多年前,滇池一度污染严重,“水是绿油油的,像覆盖了一层油漆,有些区域还发出臭味。”
近年来,昆明市采取控源截污、科学补水等措施,持续修复湖滨生态,“高原明珠”重焕光彩。
记者近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调研时感受到,很多像滇池这样的故事,正在大江南北发生着,如画的生态美景铺展在祖国大地。
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田春秀在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时,援引一组组数据说,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陕西富平,石川河一度成了“只见石、不见川”的荒沟滩,当地通过科学治水、系统治理,使石川河成为惠及沿岸逾20万民众的生态福地。
“富平治水取得的历史性变化和整体性成效,最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科学指引。”李群介绍,全面建立河湖长制以来,全国累计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24万多个,打造了3000多条(个)幸福河湖。
“目前我国七大流域均已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由31个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统筹各方资源,聚焦河湖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流域区域发展,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李群说。
潘慧敏在访谈中说,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我国积极融入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根据估算,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直接减少碳排放约24.5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8亿吨,合计减排32.5亿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抢抓新机遇,以绿色转型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仿佛“天然氧吧”的制药基地、碳排放与碳吸收自我平衡的综合保税区、让荒山披绿的林下经济……记者在调研时感受到,各地正在发力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作出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从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基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路径和重要任务。”田春秀说,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将为地方和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新机遇、新空间。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将“注入发展新动能”“带动投资新供给”“形成国际竞争力”……田春秀分析说,我国巨大的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需求和绿色消费需求正在催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色市场。
她介绍,多个研究认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未来,培育绿色生产力必将带动绿色低碳投资的新需求,各地通过创新绿色投融资手段,不仅能够满足市场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增加绿色金融市场供给,促进产业绿色发展,还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增加绿色低碳项目的吸引力,从而带动更多投资供给。
一度电,蕴藏着绿色转型大空间。
记者在江西了解到一家制药企业的绿色实践:2023年华润江中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相对2020年分别下降31%和49%,清洁能源电量使用占比规模为7.9%,相对2020年提升108%。
潘慧敏认为,风电光伏已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主体和能源保供的一支重要力量,助力我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有助于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受产品出口或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相关要求的影响,企业对绿色低碳消费,特别是绿色电力消费的需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加快推动全产业链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来降碳。”潘慧敏说,目前我国绿证已实现核发全覆盖,充足的绿证绿电供给以及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有力支撑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
一滴水,融合出节水产业大市场。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提出到2027年节水产业规模达到万亿元。
“国家进一步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广成熟适用节水技术,将会有效扩大节水市场空间和规模,为行业和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遇。”李群说。
共绘新蓝图,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走在位于福建省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内的紫金山金铜矿区,犹如走进一座森林公园。数百米深的矿坑底部仍在生产,而矿区一点儿见不到“脏乱差”的痕迹,坑口附近的边坡已是草丛葱郁。矿区内,由地质矿产博物馆、露天采矿工业园、植物园等组成的旅游线,已成为热门的矿山公园研学旅游点。
一座矿山的变化,也是各地探索绿色发展的缩影。
如何在绿色转型中抢抓先机?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和企业在转型中也面临问题与困惑。
“要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树立绿色品牌”……面对来自基层的问题,与会嘉宾纷纷答疑解惑。
绿色转型,能源先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碳的政策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绿色低碳发展和“双碳”工作作出整体部署。
潘慧敏建议,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新能源开发,结合本地资源和电网消纳条件,统筹新能源开发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比如“三北”地区,可以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集中式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向海发展,开发海上风电资源。
同时,要提升绿色电力消费规模,加快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数据中心等,积极参与绿证绿电交易,加快提升绿色电力消费占比和规模,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潘慧敏说,要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绿色转型,要倡导节约集约的发展理念。李群表示,节水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10年来,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产品。2023年11月,四川和宁夏达成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1800万元的价格将2024至2026年共计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转让给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
李群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们将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水权交易,加快培育统一的用水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用水权制度体系,更好发挥用水权改革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方面的作用。此外,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加强节水、用水等技术攻关和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转型,要依靠改革的力量。田春秀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生产力和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田春秀表示,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更大的改革决心和更实的改革举措,坚决破除影响高水平保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8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