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9:15:29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社 马尼拉5月1日电 题:马尼拉比农多:菲华社会的“融入”与“回馈”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穿过马尼拉市政厅,沿着帕德雷布戈斯大道驱车一路向北,约一公里便到达历史悠久的琼斯桥。琼斯桥横跨帕西格河,静静地见证着马尼拉市南北两岸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融合。
行至桥中央,一座饱含中式风韵的牌楼映入眼帘,上题“中国城”。这里就是菲律宾人口中的“比农多”(Binondo)。比农多始建于1594年,是全世界最早的海外华人聚居区之一。
2024年3月4日,市民骑车从中国城牌楼下经过。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摄从牌楼北上步行约300米,就可见到五芳斋。虽然中国春节早已过去,这家著名的中餐厅内外仍高悬着红灯笼。“红灯笼象征着我们与中式美食的深厚连结。”32岁的五芳斋华裔经理黄良杰表示,这是他们吸引本地食客的独特方式。
五芳斋本以福建传统佳肴如海蛎煎和五香卷等闻名,但在菲律宾,一道并非中国传统菜式的炸鸡却意外成为“人气之选”。
菲律宾人对炸鸡情有独钟。据外卖平台GrabFood的调查数据,2022年,炸鸡排在全菲食品类订单之首,可见本地人对其喜爱程度。
“五芳斋自开业起,就将炸鸡纳入我们的菜单。”黄良杰说,在此基础上,他们创新推出腐乳味炸鸡,以照顾一些“老侨”的口味。同时,餐厅也会在一些福建经典菜肴中融入当地风味,如向顾客提供红糖浆水搭配润饼,以迎合菲律宾人对甜味的偏好。
2024年3月2日,比农多华人导游李法源向菲律宾游客介绍五芳斋炸鸡的制作过程。五芳斋是许多菲律宾旅行团游览比农多的“第一站”。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摄沿着五芳斋所在的昆廷·帕雷德斯街继续向北,步行五分钟即抵达比农多主街王彬街。王彬街上,一家以紫色为主基调的门店颇引人注目。这便是由华裔蔡青山家族于1912年创办的永美珍。
蔡青山介绍,永美珍起初以售卖元宵和“好饼”(Hopia)为主。好饼源于中国福建,是一种包裹着豆沙等馅料的扁圆状糕饼。由于口感偏硬等原因,好饼在很长时间内销量并不理想,门店也因此陷入严重财务危机。
一次偶然机会,蔡青山的父亲蔡志强了解到紫薯口味的雪糕在菲律宾极受欢迎。受此启发,蔡志强开始尝试将紫薯融入好饼馅料。“这一改良使得好饼变得软糯香甜,迅速俘获了菲律宾人的味蕾。”蔡青山回忆道。
如今,永美珍售卖的好饼口味多种多样,包括榴莲、巧克力和香草等,成为马尼拉远近闻名的“网红小吃”,而紫色也由此成为他们的“幸运色”。
2024年3月4日,顾客在永美珍店内排队结账。该店以紫色为主基调,店员也都着紫色服饰。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摄菲华社会在本地的融入不仅限于饮食领域。王彬街上,有一处嵌入墙体的壁阁,内置一尊一米多高的十字架,上面挂着菲律宾人供奉的国花茉莉花。不过,于菲华民众而言,除了供花,祭拜内容还少不了一项重要仪式——敬香。取两三根香,走到十字架前,先祈祷、后参拜,最后将香插在十字架前的焚香炉里。
著名侨领李清泉侄孙、《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李天荣分析说,“对着十字架敬香”的独特景观,不仅见证着东西文明的交流融合,更彰显着不同文化与信仰的和谐共处。
资料图为3月2日,一辆当地公交“吉普尼”从五芳斋餐厅前经过。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摄如果说“融入”是在异乡立足的基石,那么“回馈”便是展现对此地的感恩与担当。
黄良杰告诉 中新社 记者,五芳斋近10%的收入都会用作本地公益事业。“新冠疫情‘封城’期间,五芳斋每天为附近‘守卡’人员免费提供600人份的食物,持续时间长达四个月。”黄良杰回忆说,当时餐厅几乎没有收入,甚至一度负债经营。尽管如此,餐厅二楼张贴的菲律宾武装部队和菲律宾国家警察等政府部门发来的感谢信,让黄良杰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永美珍的回馈方式也“毫不逊色”。蔡青山透露,他们旗下泉记餐厅的所有收益都用于支持本地消防事业,包括捐赠消防车和救护车,以及出资开发预警系统“菲华火讯服务互助总会”。蔡青山表示,目前,该系统已经与菲律宾全国240多个志愿者消防队建立联系。“一旦发生火情,预警系统会与各地消防队协作,共同灭火。”蔡青山本人也是比农多志愿者消防队的一员。
资料图为3月2日,市民在“我在马尼拉很想你”标牌前合影。 中新社 记者 张兴龙 摄李天荣表示,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而言尤为如此。谈及公益初心,黄良杰说:“这是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做的事。”于蔡青山而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他始终坚守的家庭格言。
在李天荣看来,比农多只是菲律宾众多华侨华人社区的一个缩影。“从南部的达沃到中部的宿务,再到北部的碧瑶,类似的故事还在菲律宾各个角落不断上演,充分展现出菲华社区的文化融合和深刻贡献。”李天荣说。(完)
【编辑:田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