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1:05:57 来源: sp20241105
12月1日下午,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学生丁绪容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北京朝阳医院,她穿上“光盲计划”的小志愿者马甲坐在眼科候诊室。在这里,即将有一场特别的演出。
下午2点半,伴随着掌声,丁绪容以一曲葫芦丝经典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开启了这场小演出。这是“光盲小志愿者”在朝阳医院眼科的首场演出,与她同行的还有闫文博与马明,他们都属于北京市盲人学校民乐团成员。
这场演出是北京市盲人学校与朝阳医院眼科的一次尝试,希望盲孩子的音乐可以穿透眼疾阻碍,抚慰患者。
有视力障碍的小志愿者
在丁绪容演奏完《月光下的凤尾竹》后,65岁的患者家属朱志芳摇着轮椅来到丁绪容身边,对她一个劲儿赞叹,并自告奋勇清唱了《四渡赤水》的节选曲。
朱志芳正在等着眼科的叫号,她已经带着扁桃腺溃脓的小孙女来朝阳医院输了两天液,因为孩子眼睛有点红,所以这次朱志芳又带着她来眼科做检查。
随着马明用琵琶开始演奏《送别》,朱志芳又小声跟唱了起来。
3年前,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开始与北京市盲人学校合作,为这里的孩子进行定期义诊。陶勇感觉,这里的孩子们很有表演欲望,也很爱交流。
“孩子们听说我们有很多社会上的志愿者来帮助就医的患者,他们也想参加,我们就萌发了邀请视障孩子们来做小志愿者的想法。”陶勇说。
于是,在11月8日,“光盲小志愿者”公益项目在朝阳医院落地。项目希望通过公益表演,为患者营造轻松、舒适的就医氛围,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助力盲校学生乐观向上、自立自强,更好地融入社会。
用音乐“看”到这个世界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来到眼科做志愿服务,为了这次演出,他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了准备。
排练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别的学生,12岁的丁绪容拿着手机贴近耳朵。手机里传出老师吹的葫芦丝曲子,她小声跟唱乐谱。
上六年级的她,因为习惯了低视力的眼睛,甚至觉得在学习乐器的时候自己要比其他人轻松。“如果有谱子的话,想要脱谱还是需要一定意志力,而我习惯了依赖耳朵,把它磨成习惯,听录音背谱子可比看谱子轻松多了。”
去年丁绪容参加了一场夏令营,结束时负责人和妈妈偷偷给她策划了个生日礼物。他们准备好各种演出设备,还给场地布置了气球,邀请很多社团的志愿者来做观众。
丁绪容演奏了一首曲子。结束后,虽然看不清,但是她能感觉到大家的惊艳。这次,丁绪容很骄傲自己也能成为志愿者,用音乐安慰其他人。
作为民乐团的首席二胡演奏者,闫文博被邀请参加了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开幕式演出。他也是民乐团唯一被选中的学生。
不到一个月的排练时间里,他每天六七点从训练基地出发去鸟巢,凌晨1点左右才赶回休息。
72岁的王新潮是闫文博的二胡老师,他带着这个孩子入门二胡。闫文博摸着老师的手和臂膀,听他说着唱着,一点一点学,现在已经能拉出演奏级别的曲子。
闫文博最擅长的是一首名为《雪山魂塑》的二胡曲,这是作曲家刘文金晚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的二胡协奏曲。长达12分钟的曲子,每次演奏完,闫文博都会一头大汗。在这首节奏感强的乐曲里,他仿佛能看到红军行进的场景。
这次因为要来朝阳医院眼科,闫文博特地准备了一曲《男儿当自强》,希望能给同样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们鼓励。
“音乐有力量”
民乐团指导老师郑连生介绍,上世纪50年代,盲校便有了民乐团。“音乐有力量,它能把孤独的孩子们凝聚在一起。”
现在民乐团里有32个学生和4个外聘老师,其中3位老师都是视力障碍人士,他们最能体会这群盲孩子学琴的艰难。
8年前,郑连生带着当时7岁的马明第一次接触到琵琶。马明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乐器,“琵琶柔和、明亮,拥有着属于中国人的那种韵味。”
然而,琵琶是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指甲入弦的深浅以及触弦时与弦所交叉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揉弦与滑弦更是通过指尖透出臂、腕的力量。
因为没有一点光感,马明只能让郑连生将谱子读出来给她听,初学时,同一个音,郑连生让马明从背后摸着大臂,再摸到小臂、手腕、手指,感受每一个音符怎么跳动。
接触了这么多盲生,王新潮感叹于这群孩子身上的灵性。学到三四年的时候,闫文博基本就能听一遍曲子再跟着拉出来。“有的孩子甚至听完一遍专业民乐合奏,便能将自己的乐器曲子挑出来演奏。”
“音乐有感染力,我们的孩子虽然有眼疾,但多才多艺自强不息,希望病人们看到以后也能乐观起来。”王新潮说。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王子诚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