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首都侨胞的“温暖之家”(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12-15 11:46:32 来源: sp20241215

  北京是一个新侨乡,目前有一百多万京籍归侨侨眷、一百多万海外京籍侨胞,还有几十万其他省籍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北京生活和工作。近年来,北京市在归侨侨眷聚集度较高的街道、社区、楼宇、园区、校区等设立264个“侨之家”为侨服务实体化平台。经过精心建设和维护,“侨之家”已成为一个服务广大在京侨胞的品牌。我们走进北京3个“侨之家”,了解其中的故事。

  胡同深处响起印尼乐器声

  3月的一个上午,温暖的阳光洒向北京市东城区魏家胡同,居民陆续走出院子,或上班,或和街坊闲聊。胡同深处,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有乐曲声响起,《我的祖国》声音清脆、气势磅礴。

  循着音乐声往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里走,推开排练厅的门,只见七八个人围成一圈,手里分别拿着一两个竹制乐器,有节奏地摇晃,乐器发出和谐的乐声。

  身着印尼传统服饰巴迪克、头戴印尼特色帽子的老人李奎堂热情地介绍,他负责的这个乐队名叫群星昂格隆乐队,隶属于北京印尼万隆校友会。乐队组建于10多年前,由来自印尼西爪哇省省会万隆市和周边小城市的归侨、侨眷组成。

  昂格隆是印尼传统竹筒乐器,被称为印尼的国乐器。李奎堂说,它以印尼当地竹子为材料制作,需要经过加工、烘烤,制作和演奏的难度很大。

  昂格隆具体咋演奏?李奎堂左手拿着乐器左上角,右手捏右下角,手腕灵活地摇晃竹筒,清脆的乐声响起。他说,昂格隆通过摇动来演奏音符,每个昂格隆只能制造一个音符,因此需要每个人手持数个乐器,“我现在最多能拿4个,因为音符之间不能离得太近”。

  昂格隆演奏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需要成员之间默契配合。“这是一个集体项目,谁跟不上节奏都不行,因此需要大量练习。”李奎堂介绍,这些年,他带领乐队演奏的歌曲有印尼风情浓厚的《鹦鹉》《椰岛之歌》《万隆颂》等,还有中国歌曲《我的祖国》《万水千山总是情》等。

  83岁的李奎堂对昂格隆的喜欢,主要源于对印尼的感情。20世纪初,他的父母在印尼万隆开中药店,他在万隆出生,19岁回到北京。“这些年我去过万隆三四次,家人的药店生意不错,大家都对中国国力的提升感到由衷欣慰。”

  虽然昂格隆很难学,但群星昂格隆乐队成员每周都会从北京各区赶来排练,最远的来自密云区。“大家对情感交流的重视,其实大于音乐本身。”82岁的谢淮美1954年从万隆回到中国。她时常会带一些自己做的印尼风味小吃分给大家,“我们可以聊天,说说印尼语,像兄弟姊妹一样亲,觉得很温暖”。

  在乐队排练过程中,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时来到屋里,询问大家需要些什么。北京市华侨服务中心主任孙济民说,中心为归侨、侨眷提供权益维护、法律咨询、学习培训等保障服务,涉侨文艺团体不仅可以在这里免费排练,中心还开办了京侨幸福大学,针对老侨定期邀请老师教授书法课、美术课,针对新侨组织读书会、沙龙,“这里就是归侨、侨眷在北京的家”。

  帮助侨胞解决法律难题

  “侨胞在国外如何办理婚姻登记”“涉外婚姻要注意什么”……3月8日,东城区东直门街道在“侨之家”举办妇女节主题活动,30多名归侨、侨眷、留学归国人员参加活动。东直门街道公益律师服务团成员单位——北京展达律师事务所的尹红志律师,为大家讲解侨胞办理结婚、离婚登记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婚恋家庭中的法律智慧。

  日本归侨仵女士听得十分认真。她在日本东京生活了十多年,在东京曾取得长期居住许可,回国已有近20年。谈起这些年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她十分感慨:“我们回国以后,感到国家对侨务工作十分重视,办理相关手续非常方便。街道、侨联平时主动宣传惠侨政策,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切身问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一些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有法律诉求,尹红志经常来到东直门街道的“侨之家”为他们解决困惑。“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法律需求有一些特殊性。”尹红志说,有些侨胞的法律诉求涉及国外,中国律师需要先对接国外律师,帮助侨胞一起跟国外律师交流。

  让尹红志印象较深的是一名华人的遗产继承案例。这名华人此前是中国学生,到国外上学,毕业后在国外就业,并加入了外国籍,他的父母、家人在中国。后来,他的父母相继在国内去世,这名华人要回国办理遗产继承手续。当时正处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他没法回国,只能委托律师帮助办理。尹红志协助他准备了整套法律材料,并经过公证、认证手续后邮寄回中国。随后,尹红志和同事在中国帮助这名华人走完相关流程,这名华人最终顺利地继承遗产。尹红志说,整个过程虽然不太容易,但总体还算圆满。

  由于发现很多归侨、侨眷有跨境案件的需求,尹红志和同事合计,何不组建一个跨境实务交流平台,邀请各国律师就所在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专业感悟进行交流。2022年7月,平台开始线上运营,如今已举办16期讲座。中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律师进行了分享,很多还成为合作伙伴。“现在遇到侨胞的跨境案件,我们心里更有底了。”尹红志说。

  归侨老人乐享社区服务

  中午时分,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长椿街社区感化胡同3号院内的“智能方”长者餐厅里十分热闹,家住附近的薛大爷已经习惯了来这里就餐。

  感化胡同3号院建于20世纪80年代,住户540余户,多为退休职工和一些归侨、侨眷。随着很多老年人岁数增长,儿女又不在身边,用餐需求逐渐增长。2022年,“智能方”长者餐厅开业,解决了很多老人的用餐难题。

  今年76岁的薛大爷年轻时在加拿大等国打拼,回国已有31年。老伴去世后,他独自在社区生活。他说,餐厅就开在社区里,方便又卫生,解决了自己买菜、做饭的麻烦。

  薛大爷这顿饭选了米饭、狮子头、清蒸巴沙鱼等菜品,走到结算台,托盘一放,总价立马显现。这顿饭的卡路里、蛋白质、脂肪等数据也同时显示。随后,他用微信进行了支付。这个智能菜品识别结算台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除了可选择现金或电子支付方式完成结算外,还可通过人脸识别、现金充值刷卡方式进行支付。

  “这里的菜都是小碗菜,结算时还能知道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量,有时一看菜的热量比较高,我就换一个,很贴心。”薛大爷说。

  “智能方”长者餐厅的投资方是一个侨资企业。餐厅负责人刘林说,希望让更多侨胞、社区老人感受到爱心和温馨。她举例说,老人饮食以清淡为主,需要少油少盐。餐厅工作人员会咨询老人平时喜欢的口味,定制一些他们需要的菜品。针对社区一些失能老人的用餐需求,餐厅还免费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除了餐饮服务,广安门内街道还和刘林所在的企业合作,对社区地下空间进行改造,提供社区便民仓储、免费阅读、超市、理发、家政等综合服务。

  广安门内街道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白杨介绍,街道通过整合“侨之家”平台,满足了辖区侨界群众各类基本需求,很多侨胞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归属感大为增强,“‘侨之家’已经成为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可信赖的团结之家、奋斗之家、温暖之家”。

  彭训文 张 淇 冯煜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