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5:34:35 来源: sp20241117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间,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说那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公交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一张旧车票、一条熟悉的线路、一起乘车回家的人……每个人都有关于公交车的独家故事。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和恋人在公交车上偶遇。
在电视剧《繁花》中,13路公交车是阿宝和初恋雪芝爱情的见证。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公交车运营线路达7.98万条。从“万国牌”到中国造,从纸质票到一“码”通,行驶在大街小巷、千村万落的公交车,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乘坐北京的公交车,来一趟时光之旅。
01
车——从万国牌到销全球
把时间拨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行驶在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是“万国牌”。
那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更谈不上有什么客车工业,公共汽车只能依赖进口,有美制的道奇客车、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客车、匈牙利的伊卡路斯客车等,被大家形象地称为“万国牌”。
而且,进口的客车不能直接上路,还需要经过改装。不少公共汽车后面都加装了圆桶,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由于当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没有足够的汽油,汽车需要改装成可以烧木炭、木柴或煤气的车。这个圆桶,就是烧煤的煤气炉。当年的驾驶员每天出车前必须要做三件事——领煤、生火和拖车。
时间来到1956年,这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总装下线,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国产汽车的发展进步,也为国产公共汽车的试制成功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解放牌卡车的底盘和发动机基础上,1957年,第一代国产公共汽车——BK640型研制成功,为了记住这个日子,人们也称之为“五七型”。从此,公共汽车全靠进口的历史被扭转。
“五七型”在外观上参考了进口的斯柯达客车,亮红色车身,乳白色车顶,圆眼睛般的车灯,漂亮的弧线形车体,成为几代人的城市记忆。
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开篇就是这样一辆充满时代记忆的公交车驶过。
有了国产公共汽车,困扰我们的能源问题却还没有解决。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都背上了沉重的“大气包”。
这些“大气包”是煤气包,因为当时国家汽油供应严重紧张,只能以煤气替代燃油,开动车辆。
据说,1959年,石油工人王进喜来到北京,看到此情此景,被深深刺痛。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打响。凭着“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3年间,大庆油田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
1963年末,我国的石油基本实现自给。1964年,北京的公共汽车全部摘下气包,恢复使用燃油。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时期,这样红白相间涂装的公交车成为这个时代的特殊标记。
1976年,采用国产黄河卡车动力总成的黄河牌铰接车试制成功。这款车长17米左右,是我国当时容量最大的公共汽车之一,多拉快跑、皮实耐用,被大家称为“黄河通道”,是20世纪80、90年代北京公交的绝对主力。
“黄河通道”之外,还有采用解放牌卡车底盘制造而成的“解放通道”,它们外形相似,涂装统一,红白相间,带着蓬勃的朝气。
这一代公交车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成为改革开放早期城市生活的集体记忆,在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出现过。
时光荏苒,如果说哪一个车型能够代表当下的北京公交,则要首推“大1路”的“中国红”。
北京公交1路横穿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途经多处城市地标和繁华商圈,也被称为“国门第一路”。
2017年,“中国红”亮相长安街。这是一款长18米的纯电动公交车,仿海豚设计,造型优雅大气,被称为史上最好看的车型。它应用纯电,轻量化车身,每公里仅耗电1.5度,节能又环保。
1路“中国红”公交车,是首都北京一道流动的风景,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生动缩影。
曾经,我们的公共汽车全靠进口,如今,中国新能源客车正在加速驶向全球市场。
在法国,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一批由中国企业制造的纯电动观光巴士穿梭在巴黎街头,为全球游客提供环保舒适的出行服务;在英国,极具英伦风情的红色巴士,不少也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
透过北京公共汽车车型的发展变迁,我们看到的也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从筚路蓝缕到奋起直追,如今,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新名片。
02
票——从纸质票到一“码”通
在电视剧《繁花》中,主角阿宝的初恋雪芝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
雪芝的票夹子,夹着厚厚的车票,这样的老物件一下子将人拉回往日时光。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应该记得,除了车票夹,售票员还有两件“神器”——票袋和红蓝铅笔。票袋袋口有金属外框,皮实耐用,红蓝铅笔则用于在车票上做记号,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
一张小小的纸质公交车票,方寸之间印着公司名称、票种、站名、面值、票号等多种信息,车票上的每一处小变化,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繁花》剧中有一段经典台词。分手时,雪芝问阿宝:“你下次再坐电车,再见到我,你会说什么?”阿宝说:“我会跟你说,买票,我如果有月票,我会对你说,月票。”
纸质车票时代,月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回北京公交,自从北京开始有公交车,月票便相伴而生。“上车时请您主动出示月票,没票的乘客请您主动买票”,是很长一段时间售票员的口头禅。
月票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市区月票(市工、市学)、郊区月票(通工、通学)、公用月票、地铁公交联合月票等。
月票设计精美、题材丰富,展现着北京不同年代的风貌,方寸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那些年用过的月票,你还收藏着吗?
2006年,北京市全面实行公交IC卡刷卡乘车,纸质月票被IC卡取代。这张手掌大小的蓝色卡片,成为新的“出行神器”。
IC卡的普及,也支撑着更便捷的支付体验。2013年,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项目展开,截至目前,“互通卡”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一卡在手,畅行全国300余城。
从纸质车票到IC卡,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而从IC卡到更具颠覆性的支付方式,不过十余年,支付方式更新的速度也标记着科技发展的加速度。
2017年起,北京地铁、公交先后开通了各自的刷二维码乘车服务。2020年,北京又进一步推出了公共交通“一码通乘”,省去了下载多个手机软件的烦恼,一“码”在手,公交、地铁畅行无阻。
便捷的扫码乘车,是我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达到86%,居全球第一。
支付手段的改变背后,是一系列复杂技术创新和产业基础支撑。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扫码乘车的便捷,也让智慧公交、智慧城市从愿景变为现实。
如今,大家通过手机软件,可以轻松查询公交车辆实时位置、等候时间、车厢满载率等信息,使得出行更加方便。
而在后台,北京公交可以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乘客出行需求,调整公交线路时刻表、优化公交线网配置,还可以实时进行远程调度,从而减少乘客等车时间。
从早年间的等车烦、乘车难、买票烦琐,到如今的一键规划、实时查询、在线支付,围绕小小公交车票的变迁,我们看到的也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
03
线——从几条线到幸福网
换乘226辆公交车,经停5345站,行程5167公里,耗时71天……2021年,“90后”小伙刘华强从澳门一路乘坐公交到达北京。
这趟特别的“公交游”能够成行,离不开全国公交线网的织密。
跨城跨省,除了高铁高速公路等大动脉外,毛细血管般的公交车也在驶进偏远地区、跨过边界。
跨城跨省公交不仅让旅行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也承载着更多人追逐梦想的脚步。
河北省三河市距离北京东三环国贸商圈大约60公里。每天清晨,住在三河的小马都会搭乘930路公交车前往国贸附近的公司上班。“有了这趟车,我去北京上班也没那么困难了,通过努力可以向自己的理想一点点靠近。”
930路开通于1996年,是北京第一条跨市域公交线路。如今,往返于北京与周边地区的跨市域公交线路已经增加到38条,几乎覆盖了所有毗邻区域。居住在津冀,工作在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日趋完善的今天成为很多人的日常。
930路是承载梦想的公交车,929路则是通往深山的公交车。
929路公交车一路向西,连接门头沟城区和山区,盘山路沿线的20多个自然村基本村村设站。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远郊区县与北京市区之间只有长途汽车,没有公交车。上世纪后期,郊区公交线路发展起来,如今,北京连接郊区和中心城区的线路已经有236条,远郊区县的居民们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公交服务。
像929路这样开往偏远乡村的公交线路,正在全国越织越密,便捷着乡村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到2020年,我国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此后,我国又持续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截至2022年底,我国乡镇和建制村中通公交(含公交化改造)的乡镇和建制村,比例分别达43.9%和50.6%。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升,公交车不仅是通勤的刚需,也承载着乘客对诗与远方、城市风光的向往。
如果您来北京游玩,一定要乘坐一下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这条线路也被誉为最美网红打卡地。
西郊线于2017年末开通运营,它起于苍翠连绵的香山,连接中心城区的巴沟,串联起颐和园、国家植物园、香山等诸多风景名胜区。
这条线路与北京公交历史上的两个“第一”有着奇妙呼应。
一方面,1924年,北京开通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就是有轨电车线路,从前门至西直门。百年间,从有轨电车到无轨电车,再到现代有轨电车,电车的发展从未间断创新。
另一方面,1935年,北京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通,就是从东华门开往香山。在当时,这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如今,乘坐西郊线来一次放松之旅,再平常不过。
除了西郊线,北京公交多条观光巴士路线,也让城市观光有了更多新玩法。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公交随即开通了大美中轴线观光巴士。复古铛铛车载着乘客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前行,全面游览古都之脊的文化遗产。
坐在古色古香的仿木车厢里,乘客可以一边品尝烤鸭卷、驴打滚等老北京美食,一边听讲解员讲述途经名胜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运营线路一共才11条,如今,北京常规公交线路已经达到1257条。不断织密的公交线网,也是民生幸福网。
小小公交车,就像万花筒,照见75年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车的变迁,彰显中国“智”造的奋勇争先;票的变迁,展现数字中国的蓬勃发展;线的变迁,绘出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
未来,中国的公交车又会经历怎样的升级迭代?让人充满期待。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记者丨谢玉洁 纪乐乐
撰稿丨谢玉洁
校对丨高少卓
鸣谢丨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公交博物馆
部分素材来自《一路幸福》《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北京公交车票史话》等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