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个月金融总量总体保持合理增长

发布时间:2024-12-24 08:47:08 来源: sp20241224

  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黄盛)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22万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1)余额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

  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金融总量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总体保持合理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资金空转,金融总量增长整体“减速提质”。

7月票据融资增长5586亿元

从结构上看,票据融资是7月新增贷款的主力军。

具体来说,住户贷款7月减少21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1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057亿元。

对于7月票据融资的增长,分析人士认为,表内票据是贷款的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求下,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一样。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向记者表示,7月下旬票据转贴利率再现“零利率”行情,机构低价收票的一致性较强,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整体特征,票据占信贷比重升高。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对企业也实实在在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随着票据利率下行,中小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成本会相应降低,也可以激发融资需求。

7月社融同比增长8.2%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较6月末回升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708亿元,同比增加2342亿元。

具体来说,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8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4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2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7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2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1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31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向记者表示,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相关债券发行,以及债券发行利率下行带动,7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738亿。由此,7月两项债券融资规模合计同比多增3540亿,抵消了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新增规模为负的影响,推动社融同比多增。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城投债务融资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该结果的取得并不容易,说明一些企业通过发债替代了贷款。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也更好与经济向轻型化转型相适配。

此外,7月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7000亿元,同比多约2900亿元,有力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近期专项债加快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

挤水分”效果仍在显现

在分析人士看来,短期而言,金融数据挤水分对总量指标仍会产生影响。M1、M2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在今年以来有所放缓,一定程度上受此因素影响,部分虚增的存贷款被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

尤其是考虑到前期企业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过手工补息获取了相对高些的收益,这些行为规范后,企业活期存款出现下降,有些还在逐步向理财转化,这方面的影响会持续显现,导致近几个月M1持续回落。

王青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引导市场淡化信贷规模情结,对信贷总量造成“挤水分”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步减弱。实际上,在淡化金融总量目标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价格和结构性工具发力,推动融资成本稳步下行,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

同时,“挤水分”还有利于金融经济的良性互动。分析人士认为,金融数据“挤水分”也有助于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更好满足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

(责编:孙红丽、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