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而上 向新而行——开启中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4-12-24 00:56:09 来源: sp20241224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题:乘风而上 向新而行——开启中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韩梁 乔继红 宿亮

  初秋的北京,风是清爽的,天是辽远的,大地是多彩的。在收获的时节里,在世界的瞩目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结出累累硕果。

  “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发出将中非友好合作进一步提质升级的真诚呼吁,在非洲大陆引发强烈共鸣。

  这是友谊的新篇章:中非友好大家庭时隔6年再聚北京,让友谊的大船穿越岁月的洗礼,承载深厚的历史和崭新的梦想,驶向更加开阔的水域。

  这是合作的新起点: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越走越宽,让“全球南方”迈向现代化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为促进世界现代化汇聚澎湃动力。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前景:中非与时偕行,发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强音,增强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力量,展现“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为中非合作开辟新愿景

  9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会场内高朋满座,气氛热烈。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熠熠生辉,中国国旗和50多面非洲国家国旗以及非洲联盟旗帜组成的旗阵气势恢宏。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为中非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坚定的话语,彰显引领历史进步的勇气与担当,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中非共命运,合作启新程。28亿多中非人民心手相牵,在发展振兴、奔赴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这是登高望远的擘画。经过近70年辛勤耕耘,中非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当前中非发展的关键阶段,双方关系又一次实现新跨越。从新型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水平不断提升,定位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这彰显了中非人民在世界百年变局中风雨同舟、携手同行的坚定意志。

  这是与时俱进的步伐。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金字招牌”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深化“全球南方”合作的一面旗帜。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就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主张,得到非洲领导人广泛认同,形成了中非双方的政治共识,标志着中非对走向现代化的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掌握自身命运的历史自觉不断增强。

  “在所有非洲人民的记忆里,从未有国家像中国一样,与我们开展如此广泛深入、前景广阔的合作,”刚果共和国外长加科索感叹,非中合作改变了非洲命运,“必将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载入史册”。

  这是汇聚合力的平台。60年多来,在泛非主义旗帜引领下,非洲国家沿着独立自主、联合自强和一体化建设的道路阔步前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非合作的整体性,实现地区整合,增强凝聚力,对于非洲大陆的真正崛起至关重要。在习近平主席和非方领导人的共同关心推动下,中非合作论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不仅有助于推动非洲一体化进程,也带动国际社会加大对非关注和投入,为非洲大陆腾飞提供坚实支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贝娅特·特伦克曼说,非洲有句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和挑战,互学互鉴非常重要,“中非合作论坛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尼日利亚总统提努布说,中非合作论坛取得的成功表明,全球发展不是零和博弈。“通过携手合作,我们能够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为现代化梦想注入新动能

  9月4日,习近平主席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在人民大会堂共同见证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伴着掌声和期待,这条见证中非历史的友谊之路,即将重新焕发活力,加速驶向现代化。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北京峰会,让梦想连接现实,让中非建设现代化的蓝图更加清晰。

  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涵盖文明互鉴、贸易繁荣、产业链合作、互联互通、发展合作、卫生健康、兴农惠民、人文交流、绿色发展、安全共筑等领域,描绘了“全球南方”走向现代化的新画卷,反映了中非人民的共同心声,得到非洲各界人士热烈响应。

  加纳总统阿库福-阿多认为“十大伙伴行动”有关建议“极富前瞻性”,加方愿同中方积极落实;刚果(布)总统萨苏说,“十大伙伴行动”把非中团结合作提升至新高度;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携手推进非中现代化重大举措,认为其“契合非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和发展的共同期盼”。

  北京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还举行主题分别为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4场高级别会议,发出中非共谋发展的时代强音。

  博茨瓦纳总统马西西说:“相信此次论坛峰会描绘的愿景必将实现。”

  赞比亚总统希奇莱马6日在第八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上呼吁非中企业加强技术合作。谁是更好的能源领域合作伙伴?谁能提供先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他告诉非洲企业家:“那就是你们的中国同行!”

  9月6日下午,乌干达农业、牧业与渔业部长弗兰克·托姆韦巴泽与中国学子进行了一场关于“理解乌干达的农业与乡村发展转型”的分享交流。他说,“中非之间的农业合作为乌干达提供了大量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这对于乌干达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习近平主席说:“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以北京峰会为新起点,中非合作向新而行,将在促进非洲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产供链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促进青年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等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也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共同发展带来新希望。  

  为“全球南方”探索新未来

  “中非伙伴关系是全球南南合作的主要支柱,中非共同努力将为非洲大陆创造发展新动能。”峰会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积极评价中非伙伴关系对“全球南方”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离不开思想和理念的指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治国理政交流,是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一项重要主题,也为“全球南方”携手迈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智慧启迪。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中方愿同非方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依托非洲领导力学院培养治国理政人才,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深化双方治党治国经验交流。一系列务实举措,得到与会嘉宾和非洲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坦桑尼亚总统哈桑说,坦桑尼亚革命党对中国共产党怀有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坦方愿用好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同中方深化党建培训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不断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塞内加尔总统法耶表示,塞方愿学习借鉴中方治党治国成功经验,推进农业、工业、数字化、职业培训、青年等领域合作。

  不少来华参加北京峰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借此机会前往中国各地参观访问,“沉浸式”体验中国式现代化。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前往深圳参观,对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赞不绝口。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访问湖南村庄,考察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在中国的发展奇迹中,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看到自己的未来,获得追梦的信心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也为广大非洲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新启迪。

  南非非国大青年联盟总书记恩古莱德说,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机遇之窗”,中国和非洲有过相似的历史遭遇,如今通过独立自主的发展取得成功,“现在该轮到非洲行动了”。

  利比里亚团结党全国主席卢瑟·塔尔佩说,回国后将召开党内会议,结合中国之行的观察和收获,研究如何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环境中”。

  这是非洲大陆新的觉醒,也是“全球南方”共同的课题: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探索出独立自主、符合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从中非智库论坛到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再到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双方正在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合作的研究探索,为“全球南方”的联合自强、发展壮大,为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注入持久力量。

  峰会期间,中非继续发出捍卫发展中国家正当利益、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的呼声,携手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承诺共同践行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彰显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坚定信心,点亮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南方时刻”。

  “我相信,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坚定有力的话语,为共筑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凝聚起中非人民团结合作的磅礴力量。

  乘风而上,向新而行。怀着共同的梦想,中非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并肩,阔步前行,必将绘就人类发展史上崭新画卷,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