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5:35:33 来源: sp20241115
数据来源:广东省大湾区办
图①:鹏城云脑大科学装置。 鹏城实验室供图 图②: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成长源自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锚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广东携手港澳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动能转换,初步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成果源自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债券“南向通”、利率“互换通”等政策开始实施;重大项目申报面向港澳科研机构开放,“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3个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形成数百项改革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成效源自三地着力推进民生领域合作。大湾区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医师、教师等8个领域32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内地与澳门驾驶证实现互认换领,“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成为现实;2月1日,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清单公布,新增7个领域73项标准。三地“硬衔接”“软联通”持续深化,民生融合绘出更大“同心圆”。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展望未来,粤港澳三地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协同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
“要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算力”
本报记者 吕绍刚
“要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算力。”新年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忙着继续推进“中国算力网”建设。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鹏城实验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汇聚全国科研力量,在网络通信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这些年来,高文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是重要的生产力。”高文说,要像建设电网一样建立一张算力网,既链接全国,又面向全球。
以鹏城实验室为总调度中心,北向通过广东韶关,链接全国“东数西算”各大主要节点;南向经河套地区,链接香港,方便融入全球创新环境。一南一北,一内一外,两大数据通道打通后,粤港澳大湾区将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与国际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为此,高文带领实验室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即百亿亿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已支撑近千个国产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任务与人工智能算法发布,成为我国重要的开放共享、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平台;“鹏城·脑海”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实现“算力—数据—算法”全链条自主可控,并构建涵盖中文、英文及5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语种的多样化工具集,向全球开源开放……
2023年12月,“中国算力网”香港城市节点正式成立。这是鹏城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合作的成果,意味着香港科学家也可以背靠内地,使用更多算力开展科研。“只有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与产业生态越来越好,鹏城实验室才能更好地成为集聚资源、催生创新的丰沃土壤。”高文说。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站在了科技发展前沿。”谈及未来,高文有信心也有底气,他和团队将继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标准衔接
澳门执业律师黄景禧——
“横琴成为我事业的新坐标”
本报记者 富子梅
见到土生土长的37岁的澳门青年黄景禧时,他刚刚从横琴办结一桩劳动仲裁案件回到澳门。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两地基本已经实现同城化。”黄景禧说。他是2021年首批通过资格考试认证、可在粤澳两地执业的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同时是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每天工作安排得很满。
“几乎每天要往返澳门与横琴之间,每周2/3以上的时间在大湾区各个城市工作。”黄景禧虽然忙碌,但脸上看不出疲惫之色。
“人生的两次重大抉择都与横琴有关。”提到自己与横琴乃至大湾区的渊源,黄景禧打开了话匣子。2009年,黄景禧还在澳门大学法学院就读本科时,恰逢中央政府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岛,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澳合作标志性项目——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启动建设。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便有了明确的方向。”黄景禧说,他当时果断决定,2010年毕业后,争取到位于广东的中山大学攻读研究生。
“我现在的不少合作伙伴、客户是读研究生时的同学。”黄景禧说,正是这个决定为他在大湾区从事律师工作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澳门与广州之间还没通高铁,每个周末坐着通勤大巴车往返。”黄景禧说,两地人文、气候、饮食的相似消除了他的陌生感,两地间发展的不同之处则强烈吸引他去深入了解和认识内地。
攻读研究生时,黄景禧已经考取澳门的执业律师资格。2015年,硕士毕业的他正好遇上内地允许开办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这么重要的机遇,我一定要抓住。”黄景禧说,他选择与合伙人在横琴注册成立了联营律师事务所——人和启邦显辉(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
“如今,横琴成为我事业的新坐标。”黄景禧说,不仅仅是案件办理,粤澳两地的法律培训、专业研讨、人员往来、交流合作等都在持续深化,一大批澳门律师考取粤澳两地双向执业资格,积极推动着两地的共同发展。
设施联通
广东珠海海淼公司负责人翁锡鹏——
“越来越多人尽享‘一小时生活圈’”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入夜,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海淼水产进出口公司斗门分公司院内灯火通明,一派忙碌景象。两个多小时后,公司的鲜鱼活虾就将出现在香港的各批发市场。
盛产优质水产品的珠海地处珠江口西侧,和东侧的香港隔着茫茫伶仃洋。鲜活水产能实现及时配送,得益于横跨伶仃洋、连接大湾区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对此,2018年开始做海产生意的海淼公司负责人翁锡鹏深有感触。
“我们是珠海的本地企业,主营鲜活海产品供港。大桥建成通车之前,单程就得六七个小时。”翁锡鹏说,鲜活海产品最怕长途运输,有时候为了卡点过关,运输车往往下午四五点就得出发,有时不得不影响产品的种类和品质。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海淼成为第一家通过港珠澳大桥向香港市场供应鲜活海产品的企业。“一般晚上10点多集货装车,凌晨1点左右出发,走港珠澳大桥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香港,正好赶上早晨上市。”翁锡鹏说,依靠这座大桥,企业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从2018年12月5日第一单92公斤海捕对虾过桥抵港,到如今每天六七辆车、20吨货供港,海淼的业务量年年稳步攀升。目前,该公司海产品在香港市场占比约25%。
除了大桥、高铁等基础设施加强了“硬联通”,各种改革创新政策也在强化体制机制的“软连接”,推动贸易便利度持续提升。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是实施24小时通关的口岸,在此基础上,海关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不断创新监管模式。“目前,大桥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口岸开通初期分别压缩了八成以上。”拱北海关所属港珠澳大桥海关关长黄向荣介绍。
“不少港澳居民驾车过大桥,来内地体验美食、购物、旅行游乐,越来越多人尽享‘一小时生活圈’。”翁锡鹏说。
民生合作
香港青年郭玮强——
“带动身边同龄人前来创新创业”
本报记者 冯学知
最近,香港90后青年郭玮强正与团队成员酝酿一项计划——将他们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运营的创业孵化器的服务对象,从已入驻的团队扩展到有意向创业的香港青年,帮助他们先熟悉环境、再落地开展业务。
“在深圳创业这些年,我得到很多帮助。现在有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希望来内地创业,我也想帮到他们。”郭玮强说。
2017年,郭玮强与团队带着在香港研发的智能行李箱技术来到深圳,在深港青年梦工场创立了一家消费电子类公司。7年来,公司已开发出多款智能产品,去年销售额增长到2000万元。
“一路走到现在,我们获得了很多政策支持。”郭玮强介绍,在深港青年梦工场,团队不仅获得了租金低廉且环境良好的办公场地、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等硬件支持,还享受到产品开发补贴、简便的政务服务等配套政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投身创业。
据介绍,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三地加速推动大湾区设施和规则联通,内地已成为香港青年就业创业的沃土。广东建成了多层次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5500多个;深圳前海推出“风投创投18条”“知识产权16条”等多项便利措施,吸引约600个香港创业团队入驻深港青年梦工场。
对郭玮强而言,大湾区不只是发展事业的地方,也是他生活的重心。在深圳,他用港澳居民居住证订票、使用公共设施,用电子支付购物、消费,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在他看来,对如今居住在内地的香港青年而言,只要主动融入,已经很少会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便。
面对香港青年越来越强烈的“北上”发展需求,郭玮强在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公司步入正轨后,又参与成立了创业孵化器,积极参加青年创业相关事务。“现在创业不单是为自己,更希望带动身边同龄人前来创新创业。”郭玮强说,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香港青年把工作和生活的半径从香港扩大至整个大湾区。
平台建设
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运营部助理副总裁王寅——
“我们从深港合作中受益良多”
本报记者 李 刚
春日的深圳前海,阳光明媚,鲜花盛开。走进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的交易大厅,环形席位和环形显示屏围成一圈,屏幕上正实时滚动当天各类交易品种的最新价、涨跌、成交量等信息。
“过去5年,交易中心的年度交易额实现超70倍增长,成为深圳首家千亿元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每每想到其中也包含着我的一份努力,就感到非常自豪。”提及交易中心近年来的发展,交易中心运营部助理副总裁王寅欣慰地说。
作为香港交易所集团在内地设立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交易中心于2018年10月开业,迈出服务实体经济、打造国家级现货交易中心的第一步。2020年11月,交易中心正式上线天然气品种;2022年4月,大豆品种正式上线,为将交易中心建成大湾区重要的大宗商品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
氧化铝、铝锭、铝棒……交易中心内展示着各类实体品种不同的存储状态。“这些铝材在成品之前都以铝水状态存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资产,导致金融机构较难对其进行资产价值衡量。”王寅介绍,依托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交易中心将仓储现货打造成可抵押、可融资的标准化资产,并逐步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现货交易所仓单体系。
“作为多品类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在合规运营、风险防范上具有优势。”王寅说,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大湾区发展方面,交易中心做了3件事:一是建设商品现货交易所,形成现货价格基准;二是打造现货交易所仓单体系,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题;三是联通境内外,助力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国际化。
截至目前,交易中心陆续推出氧化铝、铝锭、铝棒等9个品种,现有1300余家实体产业客户,36个指定交收仓库库区和11个厂库提货点,覆盖主要产业聚集地、消费地和港口。“我们从深港合作中受益良多,未来希望依托基于平台交易形成的基准价格,提升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力。”王寅说,交易中心将在香港交易所集团的指导下,依托大湾区的区位、政策优势,持续完善各项功能和服务,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1日 1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