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受访者呼吁加强治理家政维修服务行业

发布时间:2024-11-22 20:11:07 来源: sp20241122

  “找人上门修理烘干机,结果花了4000元。”上海的90后郎逸菲向记者讲述了今年年初遇到的糟心事,由于烘干机无法正常工作,他到网上搜索品牌售后,看到页面显示的“保障”字样后,他拨通了电话,对方很快安排师傅上门维修,但付款时,看到账单的郎逸菲懵了,“一个主板2998元,一个启动器400元,加上维修费和上门服务费,一共付了4000元”。

  郎逸菲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不少网友发帖吐槽上门维修服务遇到的问题,“疏通下水道花了上千元”“修台洗衣机遇到漫天要价”的帖子并不鲜见,还有网友整理了“避坑指南”“维权指南”,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支招。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项目、价格不透明是受访者认为家政维修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86.8%的受访者呼吁加强对家政维修服务行业的治理。

  家政维修服务乱象,项目、价格不透明排首位

  在北京工作的90后张涛租住在一个老旧小区,前段时间卫生间下水道堵了,他在某平台找了一家维修公司,在跟客服确定上门服务价格后,维修师傅很快到了现场。在检查后,师傅表示管道老化,需要添加疏通剂,每斤180元。“我感觉价格有点贵,但当时只想着快点解决问题,就没与对方讨价还价。”张涛本想上网搜索疏通剂的价格,但他发现,维修师傅带来的疏通剂装在一个大的塑料桶中,没有品牌标识。“加上上门服务费、维修费以及疏通剂的费用,最后付了800元。”

  对于家政维修服务存在的“坑”,项目、价格不透明排在第一位,获选率为50.3%,45.0%的受访者认为是服务中临时加价,43.2%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中存在隐形项目。其他还有:不清楚所用产品质量(37.4%)、维修服务收费高(35.9%)、售后服务难保障(22.6%)、从业者服务态度不好(21.4%)。

  现居杭州的00后施音,年前发现房间里的空调不制热了。通过搜索,她在某平台选了一家免上门费、只收30元预约费的家政维修公司。但维修结束付款时,施音发现还要再付750元,“包括维修服务费、更换的商品费用等,而且不是通过平台支付,是付给维修师傅个人”。在维修的过程中,施音向维修师傅询问是否有公司规定的报价单,得到的回答是没有,而且公司只负责给师傅介绍业务,具体的服务费用现场商定,“也就是说,收费多少是维修师傅个人说了算”。

  调查显示,对于家政维修服务乱象频现的原因,49.6%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督约束机制,48.5%的受访者觉得是缺乏对从业者的资质审核,45.0%的受访者认为是信息不对称,容易欺瞒消费者。其他还有: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39.3%)、平台监督力度不够(39.1%)、行业准入门槛低(35.4%)、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31.1%)、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21.5%)、消费者维权渠道不畅通(17.0%)。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孙颖指出,近年来家政维修服务行业发展较快,但无论是家政维修服务平台,还是家政维修从业者,目前均无严格的资质审核标准,并且缺乏反馈投诉机制,导致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坐地起价、隐藏项目层出不穷等乱象。

  “目前在治理上亦存在多个难点。”孙颖表示,首先是消费者对维修活动的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维修工人的能力和行为,难以判断和监督;其次是对维修难度与耗材难以确定,因此在定价是否合理上存在问题;三是消费者对更换的产品、零件、辅材缺乏了解,可能会出现维修人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情况,还可能在维修后,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难以得到保障;四是消费者的地址等隐私信息容易被泄露,在举报时存在心理障碍。

  孙颖指出,由于家政维修服务领域内容庞杂多元、形式多样,已有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不强,规制的精准性有待提高,同时存在消费者举证难、维权难、认定难的问题,难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保护。“家政维修服务的行业标准与收费标准亟待统一。”

  86.8%受访者呼吁加强对家政维修服务行业的治理

  施音发现,现在平台上的有些公司只充当中介的角色,把消费者的订单派发给维修师傅,对维修过程和后续服务缺乏管理。施音希望有关公司加强对维修师傅的管理,同时在服务中提供正规的报价单,让消费者对项目价格心中有数。“平台也要加强对维修公司的审查,严格监管,对出现很多投诉、存在不少纠纷的公司,禁止在首页显示。”

  调查显示,86.8%的受访者呼吁加强对家政维修服务行业的治理。

  “我觉得需要加强对家政维修服务行业的监管。”郎逸菲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平台的治理,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比如搜索页面的广告要有标识,应当把官方网站排在首位等,对屡次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维修公司,平台应该封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希望建立维修服务人员黑名单制度,禁止有黑历史的维修人员接单,加强对他们的资质审查,保护消费者权益。”

  治理家政维修乱象,67.7%的受访者建议明确行业标准,规范维修内容、流程和价格,61.0%的受访者认为要畅通评价监督举报渠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52.7%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维修服务乱象。其他还有:互联网平台加强监管,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理(52.3%),加强对家政维修从业者资质审核和培训(36.2%),消费者加强权益意识,勇于维护自身权益(23.8%)。

  “治理家政维修乱象,需要向服务专业化、流程化、统一化的目标前进,才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孙颖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需要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制定行业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合理、科学、规范的操作内容、操作流程和透明、公平、合理的价格。此外,应提升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加强业务培训,清除行业中的滥竽充数者和害群之马。

  “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为消费者站好岗、把好关。”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当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平台应先行承担赔偿责任,再由平台向违规的维修服务经营者追偿。“要提高消费者维权收益,降低维权成本,使收益高于成本,同时要提高企业的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确保失信成本高于收益。通过实现‘双升双降’,打造公平公正、多赢共享的维修市场生态环境。”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0.8%,95后占21.5%,90后占41.2%,85后占15.2%,80后占11.3%。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1.1%,二线城市的占41.4%,三四线城市的占22.0%,县城或城镇的占4.4%,农村的占1.1%。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