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内大循环——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一

发布时间:2024-11-09 17:10:22 来源: sp20241109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题:畅通国内大循环——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一

新华社记者

大国经济,需要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岁末年终,新华社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观察到,今年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立足国内大市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造竞争新优势,锻造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坚定向前。

把握主动——以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应对风险挑战

12月初,记者来到位于广西崇左凭祥市的友谊关。这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南疆门户,如今成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见证——

一辆辆从越南入境、满载水果的货车驶入中国—东盟(崇左)水果交易中心。中国水果进口商黄青山正忙着验货、装货:“越南水果采摘后,一般两三天就能通关运到这个市场。这批火龙果今天到货,下午运走,预计36个小时后就能到达上海。”

一辆辆装满零部件、驶向越南的货车也忙个不停。凭祥边境出口加工产业园内,凭祥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元指着地图告诉记者,企业制造的电子元件只需三四个小时就能出口送达位于越南的组装工厂。

进口水果“抢鲜”进境,跨境产业链合作如火如荼,成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基础上,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助力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加强——

在山东滨州无棣县,曾经“坐不满”“跑不远”的公交车,正逐渐成为商品进出村镇的纽带:破壁机、扫地机器人等现代化家电在村镇服务站下车入库;农户种植的冬枣等产品搭上“顺风车”运向外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国内大循环搞好是治本之策。

尽管近段时间消费增速略有放缓,但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消费持续恢复势头没有改变。

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加快——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多项,涉及金额超过1500亿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8.1万列,行程超过7亿公里……一个个数字折射出中国经济吸引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成功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不同季度之间经济恢复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持续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

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预测都显示,中国可以实现经济增长5%的预期目标。国际机构之所以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未来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厚植根基——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动力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

12月5日,张女士在四川成都收到了前一天订购的鲜花。这束鲜花从云南昆明发出,由顺丰速运承运,搭乘成昆高铁快运专列飞驰而来,是2023年我国第1200亿件快件。

快递“小包裹”映照经济“大棋局”。今年3月起,我国单月快递量超百亿件,月均业务收入超9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成为消费持续复苏、经济回升向好的生动写照。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发布“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等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系列举措助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入冬的西安寒意渐浓,但无论在商场还是老城街区,消费市场仍现“暖”意。走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恍若梦回大唐,数十台唐文化主题演艺一步一景。自2022年4月28日运营以来,主题街区已接待游客超350万人次,日均流量超7000人次。

千里之外,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市梦娅饰品有限公司的一场直播刚刚结束。“我们之前做惯了外贸,国内市场刚刚起步,现在日均500单左右、销售额近万元。”企业负责人陈伟说,尽管竞争激烈,还是很看好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希望未来国际和国内业务同步发力。

两座城市,不同场景,都是中国消费潜力的体现。

今年前10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9.0%。今年以来,餐饮消费加速回暖,电影总票房突破500亿元,文体旅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复苏的消费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

在四川,横穿大巴山腹地的铁路——西渝高铁施工现场,建设者利用冬季枯水期黄金施工时间,正在加快项目进度。

在贵州,贵安新区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贵州,计划在2024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重点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地区提供算力服务。

在上海,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建的西岛金融中心项目南北双塔核心筒不久前封顶,未来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的重要产业载体和区域新地标……

广袤神州大地上,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密集“上新”。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9亿元、同比增长7.1%;全国水利建设落实投资10750亿元,完成投资8601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当前,总需求不足依然是中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尽管当前国内消费恢复仍面临压力,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但用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国内大循环的巨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突破关键——以科技创新促进供给侧有效畅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科技创新是解题之钥、点睛之笔。

依托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供给水平,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是当下各地正在开展的生动实践:

不断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走进位于张江科学城未来公园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一个个表面酷似蜂窝煤的介孔材料模型引人关注。

介孔材料是具有纳米效应的多孔性材料,可以运用到催化、日化、生物医药、能源等诸多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赵东元团队,在肉眼看不见的纳米世界摸索,实现介孔材料的原创突破。材料投入应用后,每年增产上百万吨优质油品,创造数亿元的利润。

赵东元说,科学家既要从“0”走到“1”,勇闯基础研究“无人区”;也要从“1”看到“10”,找到科技产业化的关键点。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北京发挥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保持在6%以上;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江苏出台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布局18个重点领域……我国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根本保障。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氢能燃料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系统、AI能源机器人……位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至今已获得授权专利270余件,培育出18家创新企业。

在四川,像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还有不少。

以创新为动能,四川正在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支持“链主”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走深走实。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向世界供应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也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

不断完善科创生态、催生发展新动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国内大循环更好更快地转起来。

重塑优势——以全国统一大市场释放发展新活力

奔涌不息的钦江两岸,起重机长臂挥舞,挖掘机轰鸣作响,工程车往来穿梭……走进位于广西钦州的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各项工程加速推进。

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张网”,以正在建设中的平陆运河为代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勾连河湖、通江达海,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站在新起点上,构建新发展格局仍然任重道远。当务之急,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以改革之力打破体制机制束缚——

冬日的哈尔滨,名副其实的“冰城”。就在这银装素裹之中,深哈产业园却不断有新成果“破冰而出”。

“能复制皆复制,宜创新皆创新”,在“带土移植”的机制下,哈尔滨与深圳跨越2800多公里的区域合作,让松花江北岸悄然兴起一座“深圳湾”。

深哈产业园将深圳的好经验、好办法直接在哈尔滨复制应用。通过行政审批、城市建设、招投标改革、人才个税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改革是打破发展路上坚冰顽石的有力武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改革,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让各种要素充分公平自由地流动。

在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上海设立亚太总部,在无锡、芜湖等地设有制造工厂和研发中心,在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均设有办事处……有着130多年历史的美国企业江森自控抓住机遇,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整合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了在中国的一体化战略布局。

“我们结合全球技术与经验,积极致力于本土研发制造与高新技术的本土转化,为中国市场带来符合多元化需求的解决方案。”江森自控亚太区总裁朗智文说,企业通过中国辐射亚太,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重要借鉴,输送创新动能。

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善于借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以区域协调发展开辟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高空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正是其地理几何中心。

制度型开放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以此地为圆心向外辐射;大院大所、大学、大科学装置、大科创平台等科技创新元素不断汇聚……南沙向“新”而行,正在成长为大湾区功能枢纽中心,变身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高地,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擘画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党中央谋划的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挑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维护高水平安全不放松,我们就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记者 韩洁、王希、刘开雄、何欣荣、魏弘毅、韩佳诺)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