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8:51:35 来源: sp20241122
“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日前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民族文化宫举行。本次展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民族文化宫主办,是首次以新疆革命文物为题材的革命文物故事展。展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用60组(86件)文物和46件档案报刊资料,全面展示了以俞秀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先烈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天山南北播撒革命火种,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共赴国难、力促解放的英雄事迹与光辉历程。
近日,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买玉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民众在北京市民族文化宫二楼参观“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 吴亚凡 摄纪念1937年,百余件文物资料讲述37个革命故事
近代以来,新疆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新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1937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设立,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疆地区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
“为了纪念1937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用37个故事串起了整个展览。”买玉华说,37个故事都由对应的文物展开。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本次展览展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乌鲁木齐开展的工作,据买玉华介绍,在哈密、阿克苏、和田、库车、巴楚等新疆各地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在这些地方活动时留下的文物也来到了北京,“更全面地向观众讲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档案馆还为本次展览提供了近二十份珍贵档案。“部分档案是首次对外展出的,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疆历史的观众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买玉华说。
《民族团结一家亲》运用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南热贡唐卡艺术,整个作品在热贡艺术发祥地青海省同仁县历经2年绘制创作完成。图为现场人士参观唐卡《民族团结一家亲》。 吴亚凡 摄“原来中国共产党这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新疆了”
展览不仅聚焦于1937年以后的历史,也突出了党自始至终对新疆这片土地的关注。
1920年12月,毛泽东给萧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的信中,就提出了解决新疆等问题的主张。这是年轻的毛泽东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西北边陲。
20世纪30年代初起,俞秀松等一批共产党人来到新疆,开始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俞秀松让学生把学习和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和新疆省立第一中学都开展了新生“开学第一课”活动,分别讲授他撰写的《辛亥革命的教训》和《树立革命人生观》,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启蒙教育,在新疆播撒革命的火种。
在展览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小刘与记者分享了观展感受:“尽管我是新疆人,但直到今天看完展览,我才知道原来中国共产党这么早就在关注新疆。”
俞秀松在新疆工作期间戴过的眼镜。 吴亚凡 摄抗战时期文化名人云集,新疆曾被誉为“小延安”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百余名中国共产党人不远千里来到新疆,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财政厅厅长的煤油炉、《区村长组织章程》、巴楚维吾尔族老人赠送给中共党员李云扬的小花帽……一个个展品都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建设巩固抗战大后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故事。
巴楚维吾尔族老人赠送给中共党员李云扬的小花帽。 吴亚凡 摄“这些展品只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建立前建设新疆的一个个缩影。”买玉华说,“不只是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还关注当地人民的受教育情况。”
抗战时期,先后有26名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领导职务与教学工作。他们团结各民族教育工作者,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革命青年的培养作出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张仲实、沈志远、茅盾、萨空了等一批文化名人来到新疆。他们大力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使新疆的文学、戏剧、漫画等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空前活跃,新疆还因此被誉为“小延安”。
1938年11月10日的《新疆日报》刊载了《论持久战》(复制品)。 吴亚凡 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新疆’,新疆各族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新疆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买玉华表示。
展览中还有新疆各族各界踊跃募捐的档案票据、抗战时期历次募捐活动中新疆各族人民捐款捐物数据统计表……这些文物资料都直观地展现了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全国各族人民是一家。
在买玉华看来,“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少故事。我们选择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画面串联起来,向观众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是我们盘活革命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新疆故事的一次尝试。”(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吴亚凡 图文报道)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