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5:15:37 来源: sp20241216
“三十六洞天下奇,三十六峰名武夷。武夷山中溪九曲,曲曲泻出清涟漪。”金秋时节,行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山绿水一如宋人诗句中所言,奇秀动人。
作为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前不久,记者随自然资源部“全国生态日记者行”采访团,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探寻国家公园如何走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路。
智慧管理,守护家园
智慧管理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一大亮点,其“智慧大脑”——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就隐藏在南入口一旁的建筑中。它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国家公园内的生物资源、生态环境、森林防火、入园卡口、林业有害生物等要素进行“天空地”一体化全方位监测,实现跨专业、跨部门的国家公园综合联动管理。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园内游客的出入、水文、大气状况,以及巡山管护人员的在线动态,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对国家公园的资源保护、应急管理、环境容量预警等实施动态监管。
南源岭村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北部,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全村村民“舍小家为大家”,于2021年完成了生态搬迁。“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3.8万元,不仅村里人不再外出务工,还吸引了不少外来租住户。”南源岭村党支部书记吴文英告诉记者,由于距离国家公园南入口只有1.5公里,借着当地政府打造“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春风,全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村民开办民宿180家、餐饮31家,年接待游客达到26万人,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让“搬得出、留得住、发展好”的承诺成为村民“口袋里的实惠”。
为了守护好先辈的遗产和自己生活的家园,林永斌应聘成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星村管理站的管护员,负责森林管护、河道巡查、森林防火防虫等10余项工作。
与传统森林巡护不同,现在的管护员可谓“数字”在手,巡山不愁。熟练地点开平板电脑上的“巡检助手”App,林永斌调出了自己的巡护“网格”。据他介绍,巡护期间,管护员的位置后台实时可见,他们将现场照片或录像传送至智慧管理平台,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直接与后台连线。此外,他们还会借助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设备,在“看”得更高、更远、更全面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巡护效率和安全水平。
生态种植,“点绿成金”
“试茗寻仙灶,赋诗夜未央。”这首《茶灶》取名于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流水中的一块巨石,描绘了朱熹等人登石煮茗、赏景赋诗、至夜而忘返的趣事。如今,人与茶的传奇在这方山水间书写着新的篇章!
如何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农增收统一起来?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探索出一套“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好办法。通过套种油菜和大豆,将成熟的油菜压青入土,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不仅可以提升土壤肥力,还能防治杂草生长。“此外,利用树林吸引鸟类、昆虫防治病虫害,使用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物理杀虫,使茶树病害和天敌处于有效的动态平衡中,既能保留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链,又能提高茶园养分效率、改善茶业品质、稳定茶业产量。”示范基地的工作人员指着茶园中间隔分布的常绿阔叶林补充道。
这种生态种植方法,不仅优化了茶园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将PM2.5的空气氮沉降和水体磷污染分别减少30%和90%,还将茶业制优率提升20%左右,1000亩的示范基地可年产茶叶15万斤,带动专业合作社56户茶农增收。
与燕子窠生态茶园相比,坳头村的茶种植和生产技艺显得更加原生态。该村是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和金骏眉的生长地,茶山地势陡峭,茶园和周围的竹海浑然一体。郑永明是这片茶园的主人,他说:“我们每年只采一季春茶,除了除草和修剪茶树,不施肥、不打农药是我们种茶的传统。”
在传统制茶工艺中,正山小种需要使用松木烟熏。为杜绝松材线虫疫情侵入林区,国家公园内禁止松木材的砍伐和运输,用松木烟熏正山小种也停了下来。这样一来,传承百年的制茶工艺会失传吗?对茶农的增收有影响吗?“村民们都明白,茶的品质是命根子,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不会有高品质的茶。”郑永明告诉记者,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当地政府已经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松材燃料的替代品,让烟熏小种的制作工艺延续下去。
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用科技赋能茶全产业链,拓展茶精深加工,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所在的南平市全力做好“茶文章”。根据统计,2022年南平市茶产业链产值约380亿元,全市有45%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叶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这片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金叶子”,生出了鲜亮的“绿色底纹”。
“外圈内圈”,协调发展
武夷山不仅生态资源富集,而且拥有众多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的发源地,素有“闽邦邹鲁”之称。因此,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人地关系极为密切。调查数据显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内居住的群众约为3350人,紧邻国家公园生活的群众则有近4.6万人。
如何处理好生态、文化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南平市跳出国家公园看国家公园,探索出环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模式,即在福建片区1001.4平方公里外,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用“环带”这个“外圈”保护国家公园这个“内圈”,通过对“环带”的生态保护提升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价值溢出打通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富民通道。
“南平市把国家公园作为最大的生态产品,把‘环带’作为‘两山’转化的实践地。通过重点推进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建设,将分散的自然风光、山水田园、传统文化、人文景观等点状空间与资源串珠成链,做精做强文旅经济。同时,用好国家公园及‘双世遗’品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做优做大绿色经济,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江建华解释道。
从旅游名片到生态品牌,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提升当地的绿色竞争力,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风尚。(本报记者 张晓华)
(责编:乔业琼、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