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3:38:12 来源: sp20241109
余瑶 农民日报
要贯彻落实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要求,敢于动真碰硬,拿出更多具体可行的措施,切实给过度考核“消肿”,为基层干部减负。
近日有媒体报道,西部某县卫生健康部门在2024年综合考核中,设置多项指标,总体赋分超千分,还将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着装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另有乡镇干部反映,当地每年要接受的综合考核里,单经济发展一个方面就包含6个大项30多个小项,同时还有来自其他多个条线的考核。此次被曝光的地方过度考核、多头考核现象,着实令人咋舌。
考核评估是强化干部管理、推动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适度考核有助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更好服务群众,是有必要的。但考核本应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操作方式,一些地方却由于“用力过猛”,使考核不仅起不到“指挥棒”的作用,还异化为基层负担,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由于各类督查考核往往与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关系基层发展的实际利益挂钩,在指标驱动以及“末位淘汰”“通报约谈”的压力之下,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以形式主义手段应付层层考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填表格、编台账和打卡留痕上。
如此“考核”,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结果是哪头都落了空:上级部门拿到一堆“花团锦簇”的纸面数据,却看不到实际的工作成效,无法真正推进工作;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进村入户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时间精力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逐渐被消磨;老百姓的诉求期盼得不到回应,自然要给政府形象和干部作风打差评,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干群关系和基层治理。
其实,不只考核多,文件多、会议多、牌子多也是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负担。表面上看,这些形式主义现象多在基层泛滥曝光,但问题根源出在上级。有的是上级不了解基层情况,拍脑袋决策,导致下达的任务指标“水土不服”,基层难以落地;有的是个别部门试图通过文山会海、“车轮战”考核,刷足存在感强化权力;还有的是职责不明,以“属地责任”为由、借考核之名向基层转嫁摊派任务。种种原因,归根结底,都是官僚主义在作祟,是一些地方或部门的权力观、政绩观出了问题。
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近年来反复强调为基层减负,一系列真招实招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的欢迎。但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犹如沉疴顽疾,稍有松劲就会反弹,而且一些新变种、新花样层出不穷,愈发隐蔽。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针对当前存在的老问题、新情况,瞄准病根对症下药,提出了许多创新性强、针对性足的举措。比如,明确要求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要求地方和部门制发文件应当进行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从源头上遏制形式主义文件的产生;要求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开展清理规范等,可谓直击基层痛点难点。
当然,好的制度设计,只有执行到位才能发挥作用。回到考核工作本身,要贯彻落实好《若干规定》的要求,划出乡镇的“责任田”,厘清职责边界,约束住一些任性随意的考核权,杜绝向基层转嫁责任。还要因地制宜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规范考核的数量频次,推动“多考合一”。有的地方用“一表通”破解重复填报、多头检查的探索,就值得借鉴。此外,过去考核多是自上而下,如今不妨多一些上下互动的双向评价。某地探索“反向测评”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群众监督,由乡镇、村两级干部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对市直县直涉农部门为基层减负情况进行评价,倒逼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不失为好办法。
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才能放开手脚,有更多时间精力共抓乡村振兴。希望各地敢于动真碰硬,拿出更多具体可行的措施,切实给过度考核“消肿”,为基层干部减负。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