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优势 探寻文明脉络

发布时间:2024-12-28 03:00:19 来源: sp20241228

  “刮面一定要注意,辨认好遗迹现象,采集的各类样品要做好记录……”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焦家遗址发掘现场,来自山东大学考古学院的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刮开土层。

  1972年,山东大学创建考古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考古专业的高校之一。丁公遗址、大辛庄遗址、焦家遗址……近百处遗址,承载着一代代山大考古人的坚守。近年来,山东大学考古学科贯通课堂、田野、实验室和博物馆等场景,探索育人和科研的新路径。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荷载10吨的电动航车、载重20吨的液压升降机、体视显微镜、3D打印机……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颇具含“新”量的设备,引人注意。

  近年来,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关注专业本身的发展,还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古代遗存类型丰富,分析考古出土遗物的成分、残留物等,需要化学知识;保护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建模和虚拟展示,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说。

  考古学不断走向精细化,是当下的趋势。依托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山东大学已建成体系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拥有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沉积学等20个实验室。

  2023年,山东大学入选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师生利用现代化设备、高科技手段和多学科交叉工具,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

  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目前有文物和标本4万余件。文物通史展中95%以上的展品,都是考古学院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土的。”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海燕介绍。

  一个学院的专业成果,为何能够支撑起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

  这离不开扎实的田野考古传统。20世纪30年代,一批师生在滕州安上遗址开启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建立考古专业之后,山东大学更是把田野考古作为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在山东邹平、日照、青岛等地建立考古实践基地。

  “我们要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多维度揭示中国的文明基因。”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物馆馆长王芬介绍,学院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数量近百处,其中8项成果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多项获田野考古质量奖。

  每个遗址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主持发掘的焦家遗址,从城池营建、礼制起源等角度,提供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参与国际考古交流合作

  考古专业的发展,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近年来,山东大学组队赴肯尼亚进行人类起源发掘,赴法国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2023年5月30日下午,山东大学与法国波尔多大学联合考古队在法国南部多尔多涅省图尔托瓦拉克洞穴遗址发现一件古人类远节指骨化石。

  中法联合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是在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推动下开展的。2023年5月中旬,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占扬带着小组成员同法国波尔多大学考古队汇合,对洞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截至目前,已出土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和艺术品2万余件。

  “山东大学将发扬‘文史见长’特色优势,继续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考古新作为立体展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以文史哲新气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9日 11 版)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