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无主谣言”之一:挑战认知,蛊惑人心

发布时间:2024-12-23 13:47:12 来源: sp20241223

“我曾经是一个贫困大学生,有人资助我4年,供完大学就不管我了,不给安排工作,这不是弃养吗?”……搜索“白眼狼女大学生”等话题,就会冒出一堆相似视频。“主角”不同,文案雷同,情节夸张,观点极端,让你义愤填膺的“新闻”、匪夷所思的“控诉”,只不过是他人收割流量的“魔方”。

这些“无主谣言”看似有血有肉,实则来源不明,在各大平台已经泛滥,不断被传播、发酵、“二创”,愈演愈烈。何谓“无主”?看不出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真实性无从考证,信息源全靠编,基本就属于“无主谣言”。

“无主”意味着无人维权、无人举报、无法核实、无法辟谣,可以轻松逃避审核与监管。这种谣言往往故事荒诞狗血,情节反智、反理性,加剧矛盾对立,激化社会撕裂,危害远大于普通网络谣言。

一则,“无主谣言”扰乱了网络空间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会加剧认知偏差甚至产生颠覆性的误导。“无主”并不是假新闻的遮羞布。自媒体如果搞“非严肃创作”,理当格外注明“虚构”属性。刻意传播事件关键要素模糊的信息,绝非调侃、恶搞这样的托辞就能免责,其背后的利益驱动尤须深究。但我们更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无中生有的视频内容传播越广,越会妨碍网友对外部环境及舆论生态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当谣言成了司空见惯的社会默认,最后全社会都是受害者。

二则,“无主谣言”的最大杀伤力,是蚂蚁搬家式地蚕食社会共识和主流价值,严重损害社会公信力。诸如“我扇了婆婆一耳光,带着儿子净身出户”,渲染的是婚姻焦虑;诸如“我把73岁老父亲赶出家门”,扭曲的是家庭矛盾;诸如“肉松是棉花冒充的”,利用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公众关注什么就炒作什么,公众担心什么就捏造什么,“无主谣言”放大矛盾冲突,刺激大众痛点,挑战公序良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无主谣言”就是谣言的新变种,其实质与其他类型的谣言没有差别,只不过这样的谣言产业越来越精明,学会规避直接引发执法、处罚的风险,使得发布者、传谣者少了恐被追责的戒惧和不安,更多了一分肆意妄为的疯狂。如若任由“无主谣言”继续肆意流布、混淆视听,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恶意编造演绎的谣言经过广泛传播,会被不辨真伪的网民误认为是真事,扭曲正确的价值观。

“无主谣言”搅乱了网络舆论场,将网络生态搞得乌烟瘴气,必须加以专项整治、清扫干净。拿“无主谣言”充当收割流量道具的短视频,站在道义和良知的对立面,站在事实与真相的对立面,挑战人们的认知,必将承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严重后果。

(责编:尹深、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