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5:27:15 来源: sp20241123
“我们现在要实现更加透明的人工智能;要集成多模态的信息,研究真实世界的具身智能;要用重大需求作为牵引,而不仅仅依靠技术驱动。”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张建伟建议。
“农民在手机应用上标注土地的四个角,再按两下,机器就能自动运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看来,未来无人农场技术在操作上要让农民易于操作……
2023年12月28日至30日,202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在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与多位院士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我国目前亟须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双向促进,集合学术界、产业界的智慧和创造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人工智能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来提质增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虽然驶入快车道,数据、算力、算法资源日渐丰富,但存在应用场景系统设计不足、重大场景开放程度不高、场景创新生态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杰认为,数据、模型和算力三者缺一不可。但他同时提醒,提高算力不是万能药,“数据不仅要多,还要追求高质量”。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类未来还需要工作吗?日本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任福继提出:“未来的生产模式是‘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三类平行员工一起分工协作。自然人劳动力只占5%—10%,机器人占15%—20%,剩下的工作由数字人完成。”不过,数字人的动态生成挑战面临情感准确性、实时性、表情和动作的连贯性,以及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挑战。
张建伟认为,现在非具身智能发展迅速,但在制造、未来出行、大健康、农业等方面,还需将人工智能算法落地真实物理世界,形成多学科综合的解决方案,从非具身智能走向应用更为广阔的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成为应用场景的“奇兵”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很多领域,在诸多应用场景发挥出“奇兵”作用。
例如,技术人员启动软件程序,一辆无人驾驶水稻直播机按照预设程序和路线,在田里开始播种并自动转弯避障,很快一大片田里就播上了丝苗米的种子……
“50年、100年后,我们还要吃饭、还要种地、还需要基建。到那时,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操作机器。”罗锡文说,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快,从而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具有重载作业能力的四足机器人在野外物资运输、功能载荷搭载等领域需求很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学东团队已在其相关性能提升上取得重要进展。陈学东称,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推进电驱动器功率密度提高、足端滑移情形下动态稳定运动控制方法等关键问题的研究。
企业对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尤为关注,并积极寻求突破。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展华益说,连接器人工智能检测有诸多难点,研究团队以5G+MEC专网、5G+AI智能质检的思路予以解决,研发了连接器行业全球首套表面缺陷智能全检系统。
“今天的东莞松山湖已经形成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转化的理想之地。”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欢迎人工智能领域的优质项目和创新团队落户,共同打造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