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4 14:43:50 来源: sp20241224

  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勇担使命、开拓进取,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民革在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方面提出了殷切希望。”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周世虹委员说,“我们将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继续组织皖台在青年、农业、人文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服务好在皖台资企业和青年创业人员,了解台商台企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在推进两岸交流和融合发展上,民革具有光荣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发挥专长、主动作为,在政情、社情、民情上深入调研,讲好两岸同根同源的故事,在推动两岸人才、科技、农业、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上作出更大贡献。”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程萍委员说。

  “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我们将通过设立昆仑国家文化公园,举办昆仑国际学术论坛等,进一步加强两岸民间交流,有效促进两岸民心相通。”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青海省委会主委刘同德委员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我感到重任在肩。”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林敏洁委员建议,积极举办两岸教师中国文学共享会等活动,推动两岸高校教师及台生群体为两岸加强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代表说,江苏省科技系统将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前沿技术研发,打造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湖南省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种衍民代表表示,将以战略牵引发展、数字驱动管理、研发抢滩未来,瞄准新能源、新业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研发实力。

  “只有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广东省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委员表示,“我们将分层分类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强用好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细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安徽省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委员表示,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辽宁省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孙元华代表说,“我们要积极主动作为,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向‘智造’转变、向高端迈进,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委员建议,加快形成国家层面的人才、平台、政策、资源等统筹配置机制,找准协作攻关突破口,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应用转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领域,努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兴隆乡保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衍刚代表更加坚定了努力方向。“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村地处长江上游,山上要守住生态红线、山下要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陈衍刚代表说。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委员表示:“我们将一以贯之推进河长制,坚持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等举措,守牢河湖管护空间,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张尤慧代表建议,注重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绿色发展动能。

  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代表说,绿氢是绿色能源,促进煤化工产业低碳化转型,应加大力度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提高供给能力;支持煤化工企业根据所在区域能源禀赋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减碳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本报记者李林蔚、罗艾桦、姚雪青、杨文明、王云娜、何宇澈参与采写)

  姜 洁 江 琳 林丽鹂 杨 昊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