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陪伴成长 用心守护梦想(讲述·回信背后的故事·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4-12-14 13:51:16 来源: sp20241214

  图①:黄俊琼指导学生读课文。   江春健摄   图②:李廷文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姚晶权摄   图③:熊国容(左)和年轻老师一起讨论教案。   张海生摄   图④:赵羚君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侯进勇摄

  核心阅读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一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培”课堂上,我同大家座谈,你们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学生的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书记强调,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参训归来10年后,教师们仍坚守基层教育一线,他们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前行动力,为一批又一批孩子点亮知识的明灯。

 

  “老师,您带来的《西游记》绘本读完了,我想在课堂上分享故事。”

  “老师,好久没玩游戏了,您能陪我们跳绳吗?”

  …………

  暑假结束,在贵州遵义市绥阳县太白镇太白小学,回到校园的孩子们,围着老师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谈学习、聊生活。孩子们用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思念。对于太白小学教师熊国容来说,这是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新期待的开始。

  归来10年,他们依旧坚守三尺讲台

  从绥阳县城出发,前往最北部的太白镇,一路上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这条路,熊国容往返了20多年,仍不敢独自驾车经过。

  老家在相邻的湄潭县,1996年,刚毕业的熊国容来到绥阳县,成为一名山区教师。2014年9月,熊国容被选拔至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培训期间,不仅有专家授课,还有研讨交流与实地观摩活动。

  培训回来,熊国容迫不及待地想把在北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而几个月后,她被查出患病,必须尽快住院治疗。

  手术后休养一段时间,熊国容又主动申请回学校。“我觉得自己还能坚持,想回学校。”熊国容一边吃药调养,一边坚持工作,除了上课之外,她还组织年轻教师一起开展班级管理、家校沟通与课题研究等活动。

  到北京参加培训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边饶镇中心小学的李廷文是当时贵州研修班里最年轻的学员,刚参加工作两年,那时的他正苦于没有太多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家住边饶镇坎边村,李廷文是村里第一批全日制大学生。2012年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立志用知识帮更多孩子改变命运,但现实和想象差距很大。“四年级学生,有不少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错,还有人语文考试得零分。”学生基础太弱,李廷文一度陷入迷茫。

  在北京培训时,李廷文向授课专家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专家告诉我不要急于求成,先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从北京回来后,李廷文从改变心态开始,他努力走近班上每一个学生,找出他们面临的学习困惑,用更多时间了解孩子们的心声。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慢慢感受到了李廷文的良苦用心,他们把老师当成大哥哥,不仅课堂上听讲越来越认真,课后也愿意找他解答疑惑。

  “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班上及格人数超过八成,90分以上的有6个,这在10年前是想象不到的事。”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进步,李廷文心里踏实不少。这些年有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他都不为所动。李廷文说,自己愿意留在家乡,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像李廷文一样,当年参加过研修班的教师中,绝大多数如今仍坚守在三尺讲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探索10年,他们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秋季开学之际,走进黔西市金碧镇第三小学,校园一角传来沙沙声响,一株株黄灿灿的茎秆随风摇曳。这里是一片玉米地,也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地。

  2009年,金碧镇第三小学建成投用,赵羚君就从镇里一所村级小学抽调到这所新学校,担任语文老师。“我之前学的是化学专业,教学经验也不足,很担心自己教不好学生。”赵羚君不敢懈怠。

  赵羚君认为,只要严格要求,一定能提高成绩。早上陪着晨读,中午听写词语,放学前检查背诵,背完一个放一个回家……在赵羚君的督促下,班级语文平均成绩稳居全镇前茅。由于教学成绩突出,2014年,赵羚君也被选拔到北京参加“国培计划”培训。

  “专家们反复强调,‘满堂灌’容易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几堂课听下来,赵羚君回想起,有镇里的初中老师反映,自己教过的优秀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快速下滑,她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改进。“‘填鸭式’教学看似见效快,却忽视了对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劳动课领着学生在校园种地,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悟春华秋实;写作课一起钻进林子里听鸟叫虫鸣,在大自然中挖掘鲜活素材……回到学校,赵羚君决定改“守”为“引”,更加注重从学生兴趣入手,探索引导孩子们学会主动思考,在生活中增长语文知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换种方式开展教学,赵羚君所带的班级学习成绩并没有下滑,她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16年,赵羚君被评为贵州省乡村名师,并成立了乡村名师工作室,2018年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并多次承担各级示范课和观摩课任务。

  同样作为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仁怀市中枢第一小学教师雷贺也在尝试着改变,探索新学科教学。放下讲授了20多年的语文课,雷贺把精力集中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上。

  走进警务室参观,让孩子们树立法律意识和安全观念;与特殊教育学校联谊,引导孩子们感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到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雷贺积极探索各种体验式教学。除了给孩子们上课,雷贺还以乡村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先后有70余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骨干教师参加过培训。

  把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来,不只赵羚君和雷贺在行动。当年参加过培训的老师们,把好经验、好做法融入教育实践,10年探索,他们的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

  陪伴10年,他们为孩子们点亮未来

  书桌上绿植生机勃勃,书架上书籍类别丰富,孩子们沉浸在阅读中……时隔10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黄俊琼,依然记得当年参观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小学(现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时的情景,她对学校的图书室印象尤其深刻。

  “从那所学校学生的谈吐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开阔的视野。”黄俊琼说,江古镇中心小学位置偏远,学生们对山外的世界十分陌生。她想,要引导孩子们多读书,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眼界。

  回到学校,黄俊琼立马行动起来。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温馨的读书环境,她推动学校打造了一间阅览室,自己布置陈设并采购了一批图书。她还提倡设置早、中、晚各半小时的固定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黄俊琼开始推广课外阅读时,杨慧兰是班上一名四年级学生。“她的作文内容比较单一,不是上山放牛就是下地干农活,读起来有股莫名的酸楚。”家访中,黄俊琼发现了杨慧兰的“小秘密”——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她跟年过七旬的爷爷一起生活,孤独才是酸楚的根源。

  在学校陪着一起读书,课后买衣服、送文具,在黄俊琼的陪伴下,杨慧兰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写作渐渐有了灵气,学习成绩更是进步明显。“我一直叫老师‘黄妈妈’,她让我感受到了母爱,也带我看到了美好未来。”现在,杨慧兰是镇远中学高二学生,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活力,她说,遇到一位好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江古镇中心小学,称黄俊琼为“黄妈妈”的人,不止杨慧兰一个人。全校700多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1/3,黄俊琼和同事们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既给孩子们辅导学习,也照料他们的生活。“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我觉得很欣慰。”黄俊琼说,最让她自豪的是,工作32年,她带的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

  “老师,我加入了您的行列!”今年夏天,毕业多年的学生梁艳发来一条报喜短信,让熊国容开心了好一阵。“看到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也走上教师岗位,别提多开心了。”熊国容说。

  10年时间过去,“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们眼角泛起了皱纹,双鬓冒出了白发。而他们依然坚守一线,用爱陪伴孩子们成长,用心守护每一个学生的梦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5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