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6:15:49 来源: sp20241126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其中主要举措包括,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对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各类主体的金融保障力度;强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等等。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进村入户,首先得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包含基础金融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两个关键内容。
近年来,我国县域和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发展迅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的网点已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
以基础金融服务为“地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授信是关键,而精准授信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获取农户信息、如何评定信用等级、如何确定贷款的额度与价格。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就是要解决这些难点问题。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银行与地方政府尤其是行政村合作,前者发挥资金、专业优势,后者发挥人熟、地熟优势,二者在信息获取、信用评级、贷后管理等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正在探索开展“党建+金融”模式。湖南浏阳农商行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党建引领村官行动”,选派金融村官入驻当地行政村,银行员工下沉到一线,通过驻村办公、全覆盖走访等方式,把金融服务搬到田间地头。
中国农业银行也于近日推出了“党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户综合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村委会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申请信用村评定、推荐客户。银行则能够更精准地获取客户,监测、管理信用村的创建成效。目前,农业银行海南分行已累计创建“党建+信用村”1030个,在信用村累计投放农户贷款44亿元,惠及4.6万户农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有一个有益途径——乡村善治。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联合山西临汾、四川成都、北京密云等地的农业农村局、政府部门,打造了“乡风积分管理平台”,提供“积分申请—审批—公示—兑换—对账”等全流程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落地效率,还能帮助银行通过积分数据,建立起农户、农村的信用画像,精准触达优质的信用村、信用户,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银行机构服务格局。”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说,其中,农村中小银行网点多、分布广,是离农民最近的金融机构。目前,全国农村中小银行共3862家,70%以上的法人机构在县域,营业网点近8万家,承担了绝大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空白、机构空白覆盖任务。“金融监管总局将引领农村中小银行深入践行‘金融为民’理念,聚焦‘三农’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该负责人说。
匹配乡村产业发展特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意见》提出,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
“金融服务要匹配产业特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梁世栋说,“农村有很多特色产业,比如江西的马家柚、广东的陈皮等,但这些产业各具特点、信贷需求不同,贷款额度、期限、还款方式均有差异。”
为此,邮储银行坚持“一产业一方案”,为产业匹配、制定不同的产品要素,根据客户的资金结算、经营周期特点,拓宽抵押物、质押物范围。截至2023年9月末,该行产业贷累计投放破千亿元,结余较上年末增加超820亿元,服务近20万户产业经营主体。
对部分农户来说,金融产品依然是他们不了解的领域。为了适应农户的这一特征,多家商业银行变坐商为行商,主动上门、主动授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动授信并非易事,其背后要依托银行对信用信息数据的积累、对风险的精准识别能力。
“从逻辑上看,主动授信要深挖多维数据价值,形成精细化的客户分群画像,有了这个画像,银行就能从中选出有信贷需求的、资质较好的客户,实现远程触达、秒批秒贷,客户的体验也比较好。”梁世栋说。截至2023年9月末,邮储银行主动授信累计授信金额已达2350亿元,贷款余额超1180亿元,不良率不足0.5%。
对部分涉及范围广、跨度大的产业项目来说,综合金融服务越发重要与必要。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素有“贵州第一名山”之称,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资金缺口问题突出。”工商银行贵州铜仁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解决?创新融资渠道很重要。工行贵州铜仁分行尝试以“资本金+基金+银团融资”形式为项目提供支持。一方面,解决项目的前期资金。该行配合基金公司开展调查,从金融专业角度为基金公司提供尽调材料,项目最终获得文旅基金22000万元。另一方面,保障后续信贷资金顺利投入。工商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牵头、筹组项目银团,着力协调不同银行的审批速度,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发放贷款450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梵净山景区的运营接待能力。
“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产业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支持乡村产业链、循环链和价值链全面升级。”农业银行副行长刘加旺说,接下来,农业银行将通过产品创新、模式优化、多方联动等方式,加快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协同耦合,支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意见》提出,加大对粮食生产各个环节、各类主体的金融保障力度;强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渠道,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贷款;等等。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半,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工作。”金融监管总局政策性银行监管工作相关负责人韩冰表示,9月份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有关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为了贯彻落实好以上通知精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安排1800亿元信贷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秋粮收购,较2022年同期增加100亿元,后续还将根据收购情况随时增加。“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关注金融机构对粮食领域的信贷投放情况,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韩冰说。
除了粮食收购,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力点。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让字镇海字村,此前的大片盐碱地已变成了连片稻田。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开发银行吉林分行向松原盐碱地改造项目投放贷款3.6亿元,预计年末将实现新增耕地1468公顷。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可耕地增容15万亩,粮食增产1亿斤,农民增收1.3亿元。
“下一步,开发银行将持续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聚焦农业基础设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用好农田建设专项贷款,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坚持让利于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9月中旬,开发银行累计发放农田建设贷款245亿元,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25万亩,其中2023年发放53亿元,重点支持了吉林、江苏、四川、广西、宁夏等省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中国农业银行则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全面助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金融机构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更多金融贡献。”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刘加旺表示,农业银行将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种业振兴和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出台专项金融方案,为“农田到餐桌”粮食全产业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