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2:26:39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陈杭 徐婧 吕少威)“老朋友,我又来看你了。” “运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在北京参加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时,忆起当年古文物学家郑孝燮、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走上杭州的拱宸桥和广济桥时的情景。
11月13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图为活动启动仪式。 记者 韩海丹 摄具有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奔涌不息,沟通着南北,联结着历史、现在和未来。
这条穿越千年的文脉,沿线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是“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他与运河的更深结缘来自一段难忘的申遗之路。
朱炳仁回忆,当年是郑孝燮、罗哲文两位专家带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自己参与到大运河的申遗中。2005年12月,三人写下《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寄给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市长们,拉开了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序幕,三人也因此被称为“运河三老”。
图为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的文化名人对谈环节。记者 韩海丹 摄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六条世界遗产运河。十余年来,大运河所拥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年近八旬的朱炳仁在不断思考,作为工匠和传承人,怎样将文化更好地留给后代。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工程,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如今依然滋养着沿岸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依然活在民众的生活中。
作为大运河杭州段重要的遗产点之一,拱宸桥是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在创作现实题材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前,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曾沿着大运河两岸开展采风,听拱宸桥附近的居民讲述过去被污染的运河水变清、脏乱差的环境变美、萧条的周边街道变繁荣、被岁月淹没的历史遗迹重新焕发光彩的故事。
2022年在央视播出的《运河边的人们》电视剧,以大运河治理和保护为叙事线索,展现了大运河旧貌换新颜的时代画卷。马继红说,在采风期间,通过对百余位生活在大运河沿岸的人们进行采访,她感受到,大运河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建设是交织产生的,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什么是人民的运河呢?老百姓慢慢的叙述、幸福的笑颜,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诠释。”
早上运河沿岸跑步、中午古镇用餐、晚上乘船夜游、周末公园露营……《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爱上大运河的128个理由》展现了诸多运河生活方式。
在北京,当电动冲浪板在大运河畔踏浪飞驰,当时尚模特游走亮马河畔,当中外音乐频频回响大运河畔……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古老运河焕发新的时代生机,滋养着今人的烟火人间。
11月5日,2023北京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在雨中鸣枪开跑。 记者 贾天勇 摄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大运河?从古至今,大运河贯穿南北,更联通世界。在中国生活20年的罗杰威,是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他对世界运河、中国运河的发展有持续地追踪和研究,将意大利米兰、法国图卢兹、荷兰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运河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运河保护和再开发的特色战略。
马可·波罗、利玛窦……诸多知名人士都在历史上与中国大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表示,IP是重要且高品质的文化符号,可“通过”他们可以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可集中挖掘运河文化优质内容打造特色IP,通过文学、影视、动漫等丰富的形式,打破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偏见,最大程度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活动的圆桌对话环节。主办方供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看来,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还促进了知识、艺术和思想的交流,大家有责任来保护这一瑰宝,并加强国际合作。
“文化不是过去的遗留物,而是塑造我们未来的一种动力。”夏泽翰说,大运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一直是沟通文化和民众的桥梁,应确保它继续成为后代的灵感、创意、创新和联系的来源。
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共策划推出了11项主题活动。两天时间里,中外嘉宾围绕“传承运河文化 赋能美好生活”探讨运河发展变迁、百姓美好生活,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悠悠河水,迤逦穿行,大运河是流动的文脉,是复苏的运河,正流向未来,绘出南北共济共享、文脉世代传承的崭新画卷,讲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故事的“美美与共”。(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