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6:11:11 来源: sp20241215
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围棋正日益走向世界,为不同肤色的人所认同、喜爱。为什么围棋可以成为国际性“公共精神产品”?日前,中国首位围棋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何云波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有哪几条路径?
何云波:围棋产生于中国,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其后又流传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为圆心,不断向外辐射的传播方式。
在古代,围棋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途径:一路是向东,经由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一路是向西,经丝绸之路,传到汉以外的民族地区及中亚、南亚各国。这种围棋交流不完全是单向的,当时一些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围棋,并对其加以改进。日本更是将围棋发扬光大,使其完成了从古典围棋到现代围棋的转变。
虽然围棋从中国传至日本,但在20世纪初,日本的竞技水平已超中国。此背景下,中国围棋的现代变革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习日本,这种文化的传播、影响与接受、反刍,形成了一种互动。
中国对日本的追赶、学习一直持续至中日围棋擂台赛,该擂台赛象征着中日围棋对抗时代的到来。该赛事自1984年启动后,陆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棋手聂卫平多次上演传奇故事,国人对围棋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推动了围棋在中国真正走向繁盛。
小棋盘见证着大时代。中国围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日本最先开始派出大量棋手到西方国家传播围棋,所以起初西方国家接受的围棋文化多来自日本。在围棋文化传播方面,中国起步较晚。
总体来看,中国围棋的对外交流走过了很漫长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的富士通杯、中国的应氏杯、春兰杯等世界大赛举办,围棋国际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中新社记者:中国围棋走出去,在文化交流上扮演了什么角色,蕴涵了哪些中国文化?
何云波:自古以来,围棋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即天圆地方。同时,围棋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阴阳哲学。当我们把一切看作是阴阳之道时,围棋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无论是诗、文、琴、书、画,还是各类棋戏,都与“易象”有关。“象”之具体化即为“形”。“象”的抽象化、玄妙化即为“道”。
围棋是东方智慧的见证,承载了很多文化价值。方正棋盘,乃大地之象。棋盘“正直”之线道,通神明之德;黑白棋子,象征阴阳;棋子散落在盘上,构成天文之象。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即“立象比德”,以“大道”提升“小道”,把游戏政治化、伦理化、玄妙化。
棋禅一味,棋与禅通可悟人,棋中自有妙悟,棋与佛禅之“道”也就有了不解之缘。围棋还与兵法相通,“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围棋思想的四套话语:儒学话语、道家话语、佛禅话语、兵家话语。
聚焦当下,在文化出海过程中,围棋是很好的载体。当然,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除了参加世界大赛、交流棋艺外,还需要发掘围棋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围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日本和韩国如此热衷围棋?中日韩在围棋走出去方面,有何各自特色?
何云波:在江户时期,日本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战者有“棋所四家”和六段棋手,比拼非常激烈。而在彼时的中国,围棋强调更多的是艺术属性。
纵览日本围棋的发展过程,虽然棋道体现了中国围棋“雅”的一面,但武士道精神贯穿其中。例如,日本围棋史上的著名事件“吐血之局”,赤星因彻口吐鲜血倒在棋盘前。由此可见,日本棋手将竞技胜负推向极致。
再看韩国,虽然围棋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到了朝鲜半岛,但朝鲜半岛在20世纪之前围棋发展并不快。朝鲜半岛现代围棋之父赵南哲曾于1937年前往日本学棋,回来后他走街串巷传播围棋。著名韩国籍围棋选手曹薰铉曾从1963年起师从围棋大家、日本名誉九段濑越宪作,他在首届应氏杯上击败聂卫平夺得冠军,在韩国掀起围棋热潮。彼时,韩国经济繁荣,曹薰铉夺冠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不少韩国企业家出资举办世界级大赛。
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围棋刮起“韩风”,以曹薰铉、李昌镐、李世石等为代表的韩国棋手闪耀世界棋坛。与此同时,日本围棋则逐渐走向衰弱,随着经济出现疲软,日本的顶尖棋手生存环境堪忧,较少参加国际大赛,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世界围棋一度变为中韩竞争。
中新社记者:不少西方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会出现围棋,例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提到围棋思维,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何云波:纵观西方视野中的围棋与中国形象的构建,在有确切可考的文字记录中,最早应从传教士利玛窦说起,《利玛窦中国札记》中首次提及围棋。
此后,英国东方学学者托马斯·海德在《东方游戏》中介绍了围棋。德国人奥斯卡·科歇尔特于1862年到日本学习围棋,后来在德国一份大型杂志上连载系列围棋文章,产生广泛影响。1881年,《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游戏:围棋,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印刷发行,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德文)完成的围棋书……
在西方社会,围棋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奥的东方游戏,引发了许多精英人士的关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等都对围棋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
事实上,除上述列举的名人外,还有很多西方学者研究围棋,此方面的著作很多,例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伯尔曼在著作中讨论了毛泽东军事策略在战争中的应用与围棋的关联,基辛格在《论中国》中也谈到围棋。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国际象棋是一种战术游戏,围棋则是一种战略游戏,围棋的战略自然与东方的谋略关系紧密,他们从各个角度挖掘围棋的多方面内涵,希望通过围棋探讨中国谋略所蕴含的独特性。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需要把与中国围棋有关的书籍著作翻译到国外去,同时不妨把西方关于中国围棋文化的书籍和研究翻译成中文,形成一种双向的交流与对话。
中新社记者:围棋蕴含着“和谐之道”,是平等竞争。您认为围棋如何能够成为国际性的“公共精神产品”,让世界共下一盘棋?
何云波:围棋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精神的体现,它体现着平等竞争、和谐之道。围棋首先强调的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中国人把手谈看作是平等的,与象棋的消灭对手不同,围棋以礼始也以礼终。
围棋的和谐之道,与中国传统之“道”有密切联系。“道”,既是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如果说儒家为围棋提供了一套价值评判的尺度,道家则更多地与棋人的生命追求、棋艺境界相通。
围棋完全可以成为国际性的“公共精神产品”,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世界传播过程中,围棋是非意识形态的,所以更容易被全世界人民接受、喜欢。西方国家更多地将围棋看作是一种快乐的游戏,精神层面的收获在很多时候超越了竞技本身。在中国浙江衢州烂柯山,流传着“王质遇仙,观弈烂柯”的神话故事以及“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传说,可见围棋对弈的快乐是相通的。正因如此,围棋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既要认识到它所蕴含的多方面的竞技属性,也要注重精神属性,让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正是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 钱晨菲)
受访者简介:
何云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围棋文化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比较文学和围棋文化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出版著作40余部。代表性著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围棋与中国文化》《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中国围棋思想史》《世界围棋通史》《围棋文化演讲录》等,另有散文集《何云波围棋文集》《棋行天下》《黑白之旅》等。
(责编:王仁宏、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