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5:05:39 来源: sp20241221
对于陇西高原的农人来说,霜降,意味着和时间赛跑。
霜降到来时,秋收已进入了尾声。所有的作物都必须尽快完成收割。作物种植面积不同,出活儿的进度也有不同,各家各户的秋收完成率便参差不齐。从秋分开始,各类农活就没有间断过。之前,人们还有稍事休息的“偷懒”机会。霜降一到,收获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
适宜高原种植的两种荞麦——花荞和绿荞,都要在霜降前成熟并完成收割。如果在霜降来临时,荞麦还没有结壮自己的子实,那就再难成就丰收的希望了。
早前农民种植荞麦,主要为了自家食用,收获时,也只有人工拔除这一个办法。荞麦得赶在霜降前拔完,束拢,置放在地里风干。等上一两个星期,水分蒸发殆尽,荞麦的秆茎和子实统统自然风干,颗粒便不会变质。接下来,只等着天晴人闲时,拉上打麦场。
去年,老家的村庄里有两户人家种植了荞麦。李二叔种了一块花荞田,在村庄海拔最高的地块。秋分时节,我回村时,花开正艳。另一户是我的一个远房侄子。他家的田块里,生长着的是绿荞。我回去时,绿荞周身绿油油,已经子实饱满。侄子离开老家村庄定居城市已经二十多年,跑客运赚了些钱,想在村里种植些经济效益好的作物,种荞麦就是一次试水。与过去不同的是,他用机械种植、机械采收,这也是村庄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大型收割机。刚刚收获完,绿荞的市场行情是每斤三元,入冬时,每斤变成了两元六七角。虽然价格略有下跌,但并没有影响他种植荞麦的信心。
今年芒种前我回村,路上遇见侄子刚刚种植完绿荞,正要回城。他说,村里的土地现在已经全部变成了水平梯田,他一口气流转了两百多亩,还购置了大型拖拉机,种植规模比之前翻了几番。
寒露一过,玉米就基本停止了生长。霜降时节,玉米子实已经完全饱满。玉米身强体壮,倒不怕天气影响,但是野兽不得不防。
每一块地膜玉米田,都挺立着两米多高的玉米秆茎。每一株玉米秆茎,都生长着一尺长的玉米棒。玉米的收获,也是充满艰辛的劳动。不论种了多少亩玉米,收获时只能一株一棒采收。
深秋的寒风,一阵接一阵打向玉米丛。所有叶片都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哗啦啦响个不停。人在其中,顿显渺小。一个个结实的玉米棒,剥开苞叶时,无不闪烁着金黄的光泽。把玉米棒从高大的秆茎掰下来,积少成多,装满一筐筐一袋袋,再装上车,然后运回农家院落。
霜满高原。一个个农家院落里堆放的玉米棒,为灰黄的冬天增添了一抹亮色。整整一个冬天,玉米棒要经历风霜雨雪,才能完全风干。春光里,玉米还得进行脱粒。从点种到变成粮食,玉米和任何庄稼一样,都要走过漫长而繁复的过程。好在,玉米的产量高,一亩地膜玉米田产量可达一千三百斤。
玉米的规模化种植,经历了艰难的推广期。2007年,甘肃首度推广双垄沟播技术,县里积极争取,免费送地膜,免费送种子,鼓励农民种植。起初,村民们并不积极。大哥当时是村委会主任,他和同事们扛着地膜挨家挨户送,却常常遭遇闭门羹。
三五年后,这项技术大获成功。亩产千斤的结果,赛过任何宣传引导。农民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种植玉米的热情势不可挡。
如今,陇西高原上,玉米铺天盖地,年年稳产丰收。
霜降时节与时间赛跑的秋收故事,印象里还有不少。每每和家乡亲友谈起,脑海里,总是涌现出一片秋的金黄,铺展在大地上,流淌在记忆里。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3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