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1 12:52:21 来源: sp202412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这些都为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今天,科技创新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正在贯穿制造业全流程,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赋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好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改造提升,支持传统产业转型

  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但我国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问题并存。因此,应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先进性”,形成发展新动能。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必须用足用好高水平技术改造这个关键之举,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一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当前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应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石化、化工、轻工、钢铁、建筑、纺织、机械、汽车等传统支柱行业上,支持优势产业补链、传统产业升链,提高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补齐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方面的突出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应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节能和提升能效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促进制造业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推动传统产业多元化发展。围绕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物质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丰富产品种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伴随科技创新发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和扩散,催生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系列新兴的细分产业。目前,我国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数额庞大的研发投入,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但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固,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破解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上要依靠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把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充分运用好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加强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成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三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科学规划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低碳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深挖细作,大胆创新探索,推动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努力在一些新的产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赋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等现代生产性服务,实现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制造业附加值。聚焦铁路、公路、冷链物流等,适度超前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用好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智能化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成为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海量数据资源的优势,数据赋能制造业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上大有可为。

  支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应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制造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高精度传感器、核心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领域的科技研发,夯实制造业数字化硬件支撑。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企业,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前瞻性布局谋划数字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瞄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云存储、云安全等应用服务,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

  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既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造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未来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应在人才、资金、营商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结合制造业技术发展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研人员培养和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优化科研成果分配机制,构建适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才的薪酬体系,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制造业。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资金供给体系,促进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树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导向,引导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资高技术制造业。三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管理标准,完善市场环境和信用评价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努力用好国内国际两种科技资源,继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胡金焱 作者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