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落而满盘活” 财政政策发力可期

发布时间:2024-11-24 11:01:02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一子落而满盘活” 财政政策发力可期

“这一轮货币政策调整的力度非常大,而且未来还有一定的预期,市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近日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综合运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打出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拳”,以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央行“三支箭”齐发,到中长期资金入市新政出台,国庆前一周政策组合拳十分给力:9月24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部门负责人预告多项金融政策即将发布。其中,政策利率下调20个基点的幅度为近4年最大,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预期平均降幅0.5个百分点,有望惠及1.5亿人。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隔天,降准降息正式落地。

不少专家的共识是,政策开始“抢时间”。在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目标表述虽有变化,但“全面客观冷静”看待经济形势,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未变。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表述更为积极,稳增长政策着墨较多。

货币政策一马当先

“过去这一周的政策是人心所向,对于整个市场来讲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在9月28日开幕的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分享了他这一周的感受,团队接到各种各样来自全球投资者的电话会议、视频会议。

国新办9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发布了多项金融政策,涵盖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各类工具。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注意到,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宣布通过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操作新增8000亿元资金投入股市。“(这)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央行直接向股市提供流动性支持。”田轩说。

这场发布会上,潘功胜还在介绍“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时透露,央行计划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是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我和吴清主席讲,只要这个事儿做得好,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可以搞第三个5000亿元。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潘功胜说。

这种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之间的现场互动,也意味着此轮政策联动更为密切。赵锡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过去也有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但这一轮货币政策调整针对性强,除创设两类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专门针对资本市场外,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还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加力资本市场需要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多部门的共同支持。”赵锡军说。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权益类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接近15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1倍以上,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从17%提高到22.2%。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指导意见》提出的措施之一是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重点是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同时,引导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政策制度,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

财政加力可期

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市场等来了期待已久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浦山基金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看来,眼下货币政策“一马当先”,财政政策也应该跟上。他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对的,但受到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只能一步步来做,不能苛求更多。现在启动经济的关键还是财政政策,“一子落而满盘活”,必须显著加大财政的扩张力度。

在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余永定表示,基础设施投资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我们有大量的事情可以做,现在面临着资金缺口的问题”。

“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给钱’是一个方面,但‘用钱’是更重要的方面,关键要让各类经营主体能把钱用起来,创造价值。”在赵锡军看来,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意味着后续财政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增量逆周期财政政策重点在于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

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目前市场对财政体系的增量政策期待较高。预计后续财政政策将在加力的同时,更加重视结构调整、绩效提升,包括盘活存量资产和沉淀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地化解地方债等。”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孙鲲鹏告诉记者,财政发力预计将以新增国债发行为手段,对中小企业、就业困难人群提供支持。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有所加大,措施包括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中央预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但前一个时期政策实施进展尚不及预期,地方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偏慢,这既有项目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偿债压力增大,投资能力下降的因素。”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看来,当前我国中央政府负债水平和杠杆率较低,从国际比较看,中央财政是有空间的,可以适当扩大中央政府赤字规模。

他还提到,增加赤字规模可以用于帮助地方政府清偿新冠疫情期间拖欠的企业账款,尤其是应对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支出。“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既能扩大有效需求,更能增强企业信心。”

直面新变化 聚力稳增长

不同于往年通常在4月、7月、12月召开相关会议,此次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9月底召开。多位专家认为,这是直面问题,释放了稳经济、稳增长的强烈信号。

中国银行研究院9月26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内需有效改善对未来经济景气恢复较为关键,但内需改善幅度更多取决于政策力度与效果。该报告分析,若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较好,预计四季度消费同比增长4.5%左右,全年增长3.6%左右;若政策效果持续性不佳,仍延续三季度以来相对低迷的态势,预计四季度消费同比增长3%左右,全年增长3.2%左右。

对于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超预期召开,业内人士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为5%,但压力仍存。本次会议实际上是为了推动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完成,即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田轩注意到,这次会议的表述坚定果断,更加积极、有力。他举例分析说,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的降息”,关于房地产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

“更重要的是态度上直面问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增加责任感。”在田轩看来,目前,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进程,在亚太地区,中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他认为,9月27日落地的降准降息这一系列罕见的超强度、超密集的政策组合,对市场的推动非常明显。下一步,宏观政策应保持政策效能,助力经济复苏,更重要的是要助力完成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转型,“这些关键问题均需进一步冷静思考、研讨。”(记者 朱彩云)

(责编:方经纶、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