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山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我留下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4-11-21 18:40:18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昆明4月20日电 题:回到大山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我留下来 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作者 黄玉升

  4月中旬,云南省西畴县鸡街乡曼竜民族小学的民族文化课上,校长宗富春带着全校彝族学生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双语故事会”活动,彝族学生用彝语和汉语演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化。

图为宗富春给学生们讲民族故事。宗富春供图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地处北回归线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带”核心区,但该县75.4%的土地石漠化,是中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鸡街乡曼竜村是一个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昔日,这里因地处高山之上而发展缓慢、教育资源短缺。

  宗富春从小在曼竜村长大。她深知,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感受现代文明,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2006年,宗富春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宗富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留在城里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的抉择,她毅然选择回到彝山曼竜,改变家乡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2010年,宗富春进入曼竜民族小学任教,一心扑进课堂。

  初入学校,宗富春便遇到一道难题。学校中大多是苗族和彝族学生,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不会讲汉语。彼时,宗富春是学校唯一一个彝族教师,在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时,她便充当沟通的桥梁,并从语言开始帮助孩子们“破冰”。

  虽然有时教会学生一句话要花一两个星期,但是看着学生们从陌生到相知,从内敛胆怯到自信开朗,从语言不通到交流顺畅,宗富春感叹,“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以来,宗富春有过多次调动到县城工作、与家人在一起的机会,每当这些想法浮现,宗富春总会担心,“如果我走了,村里的教育怎么办?”面对选择题,她给出的回答是:“曼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我留下来了,就会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在学校里,宗富春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还把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宗富春在学校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葫芦笙舞”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每周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同时彝族刺绣也列入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学习民族智慧的结晶。

  平日里,宗富春还帮助照顾班里的留守儿童,无数次深入家访,持续为家庭困难学生送去衣服、鞋子、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和食品。

  2018年,宗富春被任命为曼竜民族小学校长。面对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极度紧缺、师资力量短缺等一系列难题,她带领全校师生一同践行“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筹措资金,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朝着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迈进。

  如今,曼竜民族小学已建设成为一所颇具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小学。双语教学、民族文化传承已经深深融入曼竜民族小学每一名学生的心里,启发着学生的心智,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十余年间,从曼竜民族小学毕业的学生已有600余人,其中80余人进入大学学习。而宗富春和乡村教师们一直坚守在山村中,不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