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先行者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4-11-19 07:45:46 来源: sp20241119

原标题:沿着先行者的足迹

今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联合组织北京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和日本东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余名师生,沿着当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足迹,花费一周的时间重走内蒙古阿拉善盟及周边地段,全程约4500公里。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呼吁成立的,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组成的学术科考团体。首批中方科考团员有徐炳昶、袁复礼、黄文弼、丁道衡、詹蕃勋、龚元忠、李宪之、刘衍淮、崔鹤峰、马叶谦等。科考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术界的觉醒,结束了任由外国人随意拿走我国大批珍贵文物的屈辱历史。

1927年5月9日,科考团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出发前往包头,开启征程。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们走进干旱贫瘠的大西北,足迹遍布广袤的内蒙古、甘肃和新疆,涉及面积约460万平方公里。科考涵盖考古、气象观测、地理与测绘、地质古生物调查等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堪称人类科学探查史上的一个壮举。

首次西北科考至今已近百年,当年的先行者都已离世,记载着他们考察日志的纸张早已泛黄。然而,他们的不朽事迹一直被人们讲述、追忆。在他们开辟的西北科考之路上,后来者仍在前行,延续他们的事业,感受他们的艰辛与成就。

黑城遗址

“千里荒漠中形成了一片绿洲”

为了扩大勘察范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出发不久后即分为三路,包括大部队、南线分队和北线分队。1927年9月,大部队抵达内蒙古额济纳旗。

他们在这里扎营居住了一个多月,进行重点科学考察,补给食物和生活用品,为下一步进入新疆做好准备。

9月26日,他们来到黑城遗址。科考团中方团长徐炳昶在《西游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当天的情况:“天甚热。到时两点刚过,所带的水已经喝完,还是非常渴。黑城为一正方土城,东西、南北各半里余,垣堞大体完整。”

黑城始建于公元9世纪西夏时期,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22公里的荒漠上,属于居延文明的一部分,一度成为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蔚为壮观。

奇特的是,西夏和元代两座城址先后叠压在一起,城内埋藏着丰富的珍贵文书,出土了大量书籍和其他文物,涉及考古学、历史学、语言文字学,以及文学、艺术、宗教、民族、交通、农业、纺织等方面。

在黑城遗址的荒野,大风吹起沙粒,时不时地打在脸上。

“对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来说,前往黑城遗址的路是比较好走的。当年,他们虽然没有在这里进行长时间考古发掘,但也做了一些勘察。”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暨黄文弼中心副主任吴华峰说。

这次重走之路的策划者之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徐维焱说:“因为黑河,额济纳旗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千里荒漠中形成了一片绿洲。但在新疆哈密以西,当年其他的成员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很多时候,他们要准备好几天的水源,才能往下一个点走。”

曾对黄文弼科考地图做过分析的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西村阳子说:“黑河的走向,从西南流向东北。过去黑河从黑城的西边向北方流淌,终年不息。现在因为河流改道的原因,黑城周边已经没有水了。”

不让额济纳绿洲和居延海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这个时代的使命。

葱都尔气象站

“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1927年9月28日,大部队到达额济纳河畔,气象组在葱都尔一个山包上设立了第一座气象站。在这里,他们首次系统采集到了额济纳地区气象资料。

“科考团考察了很多山包,最后决定把气象站扎营在葱都尔。这里取水方便,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说。

大部队与当地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的阿拉善王子还到葱都尔气象站做过记录工作。“从他们的探险日记中看,可以说是一抹亮色,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他们拉着横幅,布置彩旗,准备菜肴,还平整出一片土地,组织了体育比赛,分成两队,跳远、跑步、拔河,比赛结束后,大家在篝火边唱歌跳舞,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天。”朱玉麒补充道。

时至今日,前往葱都尔气象站的路途仍不轻松,车轮常会深陷在戈壁的流沙里。大家只能下车,顶着烈日,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在茫茫沙漠戈壁中,直到远远望见一座孤零零的敖包,小心翼翼地走过一片淤泥地,才来到当年的气象站。

“葱都尔气象站的敖包,是当年科考团员的精神寄托。气象工作枯燥且冗长,每天要量表、看表、记录,做完这些,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在这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们常常会登上敖包,或眺望远方,或谈天说地。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的休整。”徐维焱感慨地说。

“科考团员留下的日记比较详细。此次我们来到葱都尔气象站,虽然现在的生态、地貌有些改变,但站在敖包旁,眼望额济纳河,走在居延海边,就觉得日记里的那些记载更鲜活了。”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暨黄文弼中心讲师徐玉娟直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此情此景,很难不心生感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还是小伙子的马叶谦,白天在太阳暴晒下做记录,晚上借昏暗的灯光给母亲写家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长星提到的马叶谦当年只有26岁,却不幸牺牲在此。在敖包前,朱玉麒带领大家祭奠马叶谦,向这位把生命定格于此的先辈,表达敬意与缅怀。

三角城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城之一”

“11月13日遭遇沙尘暴,骤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帐篷内到处铺了一层沙,在帐篷内吃饭,沙土仍积饭上若干厚。”徐炳昶在《西游日记》中写道。96年前,西北科考团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地区或无人区,沿途的众多地点没有准确地名甚至无名,行进中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道路,只能靠骆驼队运输,科考团员风餐露宿,跋涉千里,历经严寒、酷暑、狂风、暴雨、沙尘暴,以及缺水、缺粮的考验。

1927年7月4日,袁复礼带领的南线分队便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前行。南线分队有成员詹蕃勋、龚元忠,采集员白万玉,3名工人,还有骆驼15匹。10月中旬,他们到达甘肃民勤。

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是河西走廊上一块被沙漠三面包围的重要绿洲,南接武威,是沙井文化的最初发现地。

民勤县有个三角城遗址,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红沙梁乡西部,距县城55公里,始建于西汉,是民勤境内汉长城的最西点,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在甘肃,还有个叫三角城的地方。比如位于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的三角城遗址,面积约43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西周至春秋时期城址、墓葬群以及房址、窖穴、祭祀坑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对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河西走廊史前文化以及先秦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这两个三角城,袁复礼先后都来过,并进行了发掘和考察。

“这次重走考察之路,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两个三角城。金昌三角城是月氏人建造的,远离中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城之一,与中原古城完全不一样,非常罕见。民勤三角城是凉州北边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唐代在附近设立白亭军。这两座古城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一般也很难到这里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沈琛说。

“这次是我们第六次重走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除了当年大部队的去程路线,还依据袁复礼南线分队的路线,实地了解他们如何穿越沙漠,如何行走在民勤的河西走廊上。如果不实地重走,就很难理解袁复礼当时是怎么考虑的。这次实地重走,证明袁复礼考察线路选得非常准确。这确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要道,也是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分界地带。”朱玉麒总结道。

(记者 计亚男)

(责编:李昉、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