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盛的植物承载着官兵扎根高原的决心

发布时间:2024-11-25 13:28:51 来源: sp20241125

这段时间,雨季结束,雅鲁藏布江水位缓缓下降,河床裸露出的土壤逐渐干涸。位于江心小岛上的某台站终于结束了今年的“封岛期”。

清晨,天光微亮,连队司机凌芮就将几十棵旱柳树苗整齐地放在运输车后厢,再装上一筐筐新鲜的蔬菜和肉,准备出发前往江心小岛。

驶出营区,在国道上行驶不久,凌芮操纵运输车拐向一处陡峭泥泞的下坡路,驶上雅鲁藏布江河床。路面从平整变得坑洼不平,车身不断摇晃,覆盖在河床上的沙石在车轮带动下形成阵阵尘雾,阻挡着凌芮的视线。

雨季时,受水流冲刷影响,河床上的泥沙会随时改变形态和轨迹。去年还能安全驶过的路线,今年可能已经堆积起了一座座沙丘,或是变成了一片沼泽。所以,每年雅鲁藏布江水位下降后,负责运送物资的司机都要重新摸索出一条通向台站的路。

凌芮放慢车速,谨慎地观察路面,随时改变方向。目力所及之处,尽是泥土黄沙,只有远处一抹绿色指引方向,那便是台站所在的位置。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凌芮看到台长吴超和几位战友在台站门口挥手迎接。到达台站,凌芮和战友们高兴地拥抱问好。久别重逢,战友之间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吴超兴致勃勃地给凌芮讲起台站今年的植树计划。

“吴台长,为什么每年都要种树呀?”凌芮好奇地问。

“因为台站就是我们的家。”吴超望向环绕小岛的那片旱柳树林。

植树这项活动,在岛上已经持续了13年之久。吴超在这个台站从新兵成长为台长,亲身经历了小岛上这片树林从无到有、再到小有规模的全过程。

那年春天,吴超刚刚入伍,第一次来到台站。当时,这里除了几间用于生活和执行任务的营房外,几乎全是沙土砾石。

每当大风从江面袭来,沙尘就会漫天飞扬,官兵视线之内一片模糊。到了夜晚,沙尘随风从窗户缝隙不断吹进房屋,呛得人难以入睡。

夏季暴雨来袭,岛上没有能保护水土的植被,土壤被水流冲刷,堵塞道路。小岛周围的浪潮有时会涌进机房。为了保证战备任务不受影响,大家常常整夜轮流值守。

种种困难让官兵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岛上种出树来,防汛抗沙。小岛所在位置的海拔接近4000米。在低温缺氧的高原之上种树本就不易,何况是这常年风沙、土壤贫瘠的江心沙岛。但官兵坚信,只要下足功夫,岛上总能成林。

雨季刚过,台站官兵就开始实施植树的初步计划。他们先尝试着选择适合植树的位置,挖了一些树坑。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一夜的风沙将前一天刚挖好的树坑填平了一半,极端天气仿佛在向战士们展示着自己的威力。

一位战友提议:“咱们挖快一点,如果土壤不好就放弃这一片区域,如果土壤合适,可以先用塑料膜封上。”从此,小岛上经常出现和风沙抢时间的迷彩身影。台站官兵一有空闲时间,就聚在一起研究种树方法,选址深挖树坑。终于,脚下挖出来的新坑一个又一个地多起来。看到了育树成林的希望,大家都很兴奋。

树坑挖好,只差树苗。大家想方设法寻找高原上为数不多长成的树,剪下树枝进行扦插,却一次也没有成活。

后来,官兵通过向当地牧民请教,得知有一种叫作旱柳的树木,适应能力极强,不怕寒冷干燥,或许可以在岛上存活。大家喜出望外,买来几十棵旱柳树苗和植物养料,种进树坑精心照料。

翌年春天,冰雪消融,有3棵树苗熬过了寒冷的冬季。树苗成活率虽低,却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从此,植树栽苗成为了台站官兵战备训练之外的任务。十几年的积累,岛上的旱柳已然成林。每年春末,新枝生出嫩芽,小岛的绿意便能一直持续到初冬。

岛上绿植越来越多,风沙和浪潮带来的困扰大大减小,吴超和战士们对植树的热情却没有丝毫降低。

每年雨季,涨起的江水经常导致补给无法及时送达。生活在岛上的官兵只能吃储存的食物,吃上新鲜蔬菜成为了奢望。“既然能种出树来,为什么不尝试去种蔬菜?”经过深思熟虑,吴超决定在岛上开辟出一片菜地。

于是,每天的训练任务结束后,吴超就带着官兵挖菜地,搭大棚。岛上没有适合种菜的土壤,他们就向牧民借来牛羊粪,掺进沙土,埋下白菜的种子,每天浇水、观察。

3个月过后,随着大棚被逐渐完善,几棵白菜也慢慢成熟,虽然个头很小,但这是台站官兵成功的第一步。

连队获知这个喜讯后,发动全连官兵在营区内寻找相对肥沃的土壤,堆满卡车,趁着江水褪去的季节送上小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台站官兵和连队的共同努力下,岛上的蔬菜大棚先后长出了辣椒、西红柿和黄瓜。

现在,岛上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官兵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今年,吴超在大棚附近种下了一棵李子树和一棵苹果树。他盼着两棵果树快快长大,让战士们吃上新鲜的水果。

小小的国旗台前,一块用红色油漆写着“以台为家,主动作为”的石头,表达着战士们对台站深深的热爱。茂盛的植物承载着官兵扎根高原的决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正茁壮成长。(郭俊懿 普正鑫)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