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3:05:27 来源: sp20241216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今年5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目标,着力稳面积、提产能、优结构、保收益,用全国1‰的淡水、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6.4‰的粮食、16.8‰的蔬菜、10.9‰的肉蛋奶,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全面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潍坊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30万亩,年产量89亿斤左右,连续三年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蔬菜总产量1360万吨,产销量居全国第一,肉蛋奶产量190万吨,位居山东省第一。
守牢耕地红线保护“命根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山东省率先推行“田长制”,建立卫片执法、动态监督、空间规划“一张图”等监管平台,坚决清理整治“大棚房”、乱占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流出等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2023年全市耕地面积净增加13.69万亩,位居山东省第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数字化监管,创新“第三方管护+商业保险”市场化运营管护模式,2023年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0.1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8万亩,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
主攻单产提升抓紧“粮袋子”。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良种、良田、良技、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7万亩,提升粮食产能1400万斤。加强农技指导服务,深入开展“千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00余期、培训5万余人次。组织开展粮油作物高产竞赛活动,集成推广一批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潍麦16”实打亩产量892.52公斤,实现潍坊市小麦单产历史性新突破。
强化多元供给丰富“菜篮子”。充分挖掘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四大潜力”,加快构建多元化农业供给体系。坚持向设施栽培要果蔬,发展设施瓜菜220余万亩、年产量1200万吨,设施果园15.68万亩、年产量27.49万吨,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坚持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正大360万只蛋鸡、伊利10万头奶牛牧场等大项目投产达效,畜牧业总产值达344亿元,占山东省总产值的11.6%。坚持向海洋要食物,实施虾、贝、三文鱼3条百亿级全产业链工程,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处、省级海洋牧场4处,虾贝产业链产值突破140亿元。坚持向盐碱地要空间,深入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探索推广“柽柳—肉苁蓉”复合种植模式,亩产量1200余斤,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青阜公社改良1.2万亩盐碱地,粮食亩产量从不足700斤跃升至2700余斤,昔日盐碱滩蝶变为“吨粮田”。
紧抓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全面提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全面发展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充足保障。潍坊市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拓展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占山东省的1/10。
牵好龙头“牛鼻子”。坚持引育并举,发展壮大得利斯、诸城外贸、惠发等本土企业,引进伊利、正大、新希望、先正达等行业龙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9家,数量居山东省第一,26家农业企业、103家合作社入围全国500强,数量均居全国地市第一。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建成农产品加工生产线120多条,涵盖1000余种农产品,年加工1900余万吨,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67家,营收超过2800亿元,居山东省第二。
下好载体“先行棋”。实施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行动,培育起蔬菜、畜禽、粮食、花卉、种子、农机、苗木、瓜果八大优势产业集群,蔬菜、畜禽、花卉、农机4个全产业链规模过千亿元,蔬菜、肉鸡、桃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2家,农业产业强镇73家,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7个。
弹好业态“合奏曲”。坚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年画、泥塑、风筝、乐器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焕发新活力,盆栽花规模全国最大,24个镇村入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镇村,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诸城、寿光上榜2023全国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
育好品牌“树旗手”。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寿光蔬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748个,58个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潍坊农品”进入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市场。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域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全面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潍坊市始终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科技展翅行动,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迈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6%,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
建强创新平台。坚持以平台聚资源、促创新,先后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设立36家农业院士工作站,构建产学研融合的“1+2+N”科技创新体系,牵头制定我国第一项畜牧业国际标准,7项全产业链蔬菜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潍坊标准输出到27个省份。
突破种业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全国最大的对虾种质资源库、山东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取得新品种权228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30亿株,约占山东省1/4,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70%。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首次成功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
开启数字引擎。以建设山东省智慧农业试验区为抓手,建成“三农”智慧大脑,在10个领域建成150个数字应用场景,智能设施农业占比达到80%,培育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智慧农业(畜牧)示范基地85家,全国首个区块链创新应用基地落户潍坊,获评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新一代智能玻璃温室,采用潮汐灌溉、智慧气象等120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全流程云端托管和远程操控,农民在家用手机就可远程操控种菜。
锻强智慧农机。建成全国最大的农机产业基地,打造以潍柴雷沃为龙头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装备制造(智能农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机企业发展到657家,农机总动力达到1137万千瓦,智慧农机产值占全国的1/4,潍柴雷沃340马力智能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农机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让近8亿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靠的主要就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潍坊市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协同推进改革创新和开放提升,不断推动发展理念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渠道。创新拓展推动“人、地、钱”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机制,设立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整合投入涉农资金302亿元;乡村振兴高端人才超过2300人,占全部高端人才总量的1/3,农村实用型人才达到33万人,稳居山东省前列;建成省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成大棚、承包地等产权交易1.3万笔,交易额212亿元。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径,创新镇村两级公司化运营机制,成立村级农地经营公司156家,在联农带农助农中推动集体增收、村民共富。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46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6:1,709个村集体收入超过百万元。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这一问题,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6万家,服务带动小农户119.5万户,探索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6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流转土地487.8万亩。创新实施“党建统领、四社共建”服务模式,2023年共建主体实现经营收入7.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7亿元。
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牢牢把握开放发展鲜明主题,依托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巴基斯坦、加纳等国家建设农业园区,创设北方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通关便利区,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数字农业论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等国际活动,潍坊农产品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5年突破百亿元,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货值分别占全国1/8、1/6。
来源:《新安全》杂志2024年第10期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