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7:51:55 来源: sp20241114
描绘山水,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呈现,更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挖掘与表达,在从事美术工作的数十年里,这也成为我创作与探索的重心。由于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油画,我深知油画颜料在表现自然光影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在描绘我的家乡洞庭湖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气象时,能够将秀美的湖光山色刻画得纤毫毕现、五彩斑斓。如我早期创作的油画作品《半边月亮》和《月魂》,便是运用写实的手法还原自然中的光影特征,以求忠实呈现家乡风貌。这一时期,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才能表达超越现实的审美境界,在各种尝试与比较后,我开始了漫长的中国画创作探索并持续至今,这一过程为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为了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我在笔法、设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尝试:以简笔勾勒归纳出自然界的山形水势,力求使线条干净、有骨力,同时运用积墨、积色等手法,营造疏密、虚实的对比效果。特别是在青、绿、赭、红、橙等色彩的运用上,既体现出对自然光影的直观感受,又有对山水形象的简练概括,尝试以丰富的绘画语言表达内心的审美秩序,赋予自然山水以中国人文精神。
进入水墨画的创作领域,我首先体会到的是水、墨、色三者的交融。宣纸之上,墨在跑,色在追,水在渗,它们的流动速度各不相同,下笔之后唯有等待。等待它们在宣纸上“安营扎寨”的过程中,我的手心常常沁出汗,像在静候一名初生的婴儿,有紧张,有惶恐,更有喜悦与期待。
水、墨、色三者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万千变化,促使我开始了对于不同绘画媒材的创新探索,只求为意境的营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我尝试将无纺布托在宣纸之上,再将其绷于画板,然后直接在无纺布上进行创作。因无纺布具有高度的透水性,当画笔在布面上游走时,墨色会先被下层的宣纸吸收,反复运笔使下层宣纸上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它们就会溢出到无纺布上。经过反复实践与改良,这种绘画方式逐渐造就了一种特殊的画面质感,犹如磨砂玻璃般的视觉效果。这一质感不仅源于墨色在宣纸与无纺布之间的渗透效果,也来自无纺布特有的表面肌理。我的中国画系列作品“暖日和风”“灵山秀水”“二十四节气”等便运用了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力求在表现月光下的水面及山林等意象时,呈现出别样的韵味,凸显静谧而崇高的视觉感受。同时,反复着墨、层层晕染的绘画方式有效提高了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与纯度,在丰富画面层次的同时,心中意象以更为厚重、饱满的面貌跃然纸上。
之后,我试图将探索更进一步,借鉴了中国画色破墨、水破墨、色破色等方式,将调配好的色与墨泼于平铺的画板上,万千变化就在一瞬间。等待颜料干透后,我根据色与墨的深浅浓淡,依照鬼斧神工的自然痕迹寻找胸中丘壑。这一过程存在无数的偶然,气温、湿度及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画面效果,每一次创作都是与自然的合作,让我欣喜无比。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我在传统水墨的审美基础之上融入了许多油画、水彩画的技法和当代艺术的构成关系,使得我的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能激发无限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而画面意境的营造,还需画家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创作者需通过多样的手法,赋予自然景观以新的视觉形态与文化意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而在国际艺术交流中,为搭建起艺术家与海内外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更需要创作者将人们的共通情感、共同关切进行视觉化提炼,将时代元素与中国审美融入现代化的艺术表达,为中国画走向世界提供新的方向。(作者:刘云,系湖南省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责编:方经纶、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