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5:35:17 来源: sp20241125
没有几天工夫,是走不完福州长乐区二刘村的。虽然我慕名二刘村已久,它距我家乡梅花镇仅七八公里,但是遗憾的是,每次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二刘村的深处,真真切切感受这个传奇的千年古村。这个仅有五平方公里面积、三千余人口的村子,自宋以来竟出了七十六名进士。了解得越多,我的内心越难以平静。
踏着久远的时光,轻叩古村的隽美。行迹所至,移步换景,那山、河、田、院,那桥、井、杆、厝……无论岁月历经多少沧桑,二刘村流淌着的气韵从未消弭。
游走二刘村,必先从长溪上游的村口起步,跨越千年云龙桥。村庄依山就势,傍水而生,四周筹峰山、凤山两山围合,形成山环水抱的自然屏障。同行的村委会主任告诉我,二刘村古为海澳之地,因闽江口下游泥沙受海潮顶托,积沙成洲。千百年前,村子的开基始祖刘晖公组织民力疏渠围堰,经过不辍开拓,耕地不断增加,在凤山脚下形成家园。随着人丁繁衍,长、次子世居“外刘”,三子则迁居“里刘”,逐渐形成“外刘”和“里刘”两个聚居区域,因此得名“二刘村”。
云龙桥的修建者,正是刘晖公曾孙刘君震。他致仕归故里后,筹集资金在家乡营造古桥、开凿古井。千百年来百姓口口相传:君震公“修三桥凿七井”,造福桑梓。
我的目光移到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上。曾经,学子、商贾经二刘村北上,必过云龙桥。而长溪水流湍急,每遇大水,溪上先前搭建的木桥常被冲毁。由此可想而知造桥之艰难。眼前的云龙桥为三墩四孔石构平梁桥,全长二十多米,宽两米多。古桥造型古朴雄浑,条石叠砌有章法。此桥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石梁两头内侧凿成卯状,榫以石条来稳固桥面;同时为防止横向的石板移动,首尾两块石板的两端用榫卯结构,以锁住青石,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我蹲下身子,摩挲着桥梁上的多处石刻,有的虽已不清楚,但仔细端详,字迹仍苍劲有力,记载着造桥和修桥的年代等。东侧桥头立着“云龙桥”石碑,字迹雄劲。云龙桥虽经历代重修,但基本保留着原貌。前几年,由于受到暴雨等侵袭,出现了桥墩倾斜、桥面凹陷等问题。为使这座古桥再次重现昔日风采,潭头镇与二刘村启动了云龙桥修缮工程。如今,眼前的云龙桥依然连接着美丽乡村的两岸。长溪清潺,不远处的筹峰山脉隐约呈现着古时文字里所写的“四时含妍”“千态万状”之美。
过桥不远,即可见到至今仍为二刘村人引以为豪的“先贤里”牌坊。牌坊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所立。数百年来,古人下马、落轿,瞻仰牌坊,而后沿着深幽的古道继续前行,细碎脚步声、嗒嗒马蹄声穿行在时间的长河中……二刘村自古出贤才。同为福州人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林纾曾为长乐刘氏族谱写序,写到宋代的二刘村竟“四代出五贤”。当中的刘砥、刘砺兄弟曾拜朱熹为师,于宋孝宗年间,以兄十一岁、弟九岁同登童子科进士,因此被传为佳话。
走进村中,穿街走巷,在厝厝相连的飞檐翘角中,在精妙绝伦的雕栏画栋中,在竖着旗杆碣的显赫祖厅中,在规整有序的围合庭院中,我见证了二刘村众多士子荣归故里后起梁造厝,耕读为本、清白传家;也见证了作为“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二刘村今天的保护传承和更新活力。
你看,条条村道洁净,声声乡音缭绕。泮池、池塘、沟渠、古井,无不勾勒着静谧与乡愁。古老的刘氏大宗祠,诉说着家族兴旺、根深枝茂。永思堂、勤有堂、满春堂、树德堂、椿萱堂,各房公祠简朴,似散落在乡间的珍珠,串联起古村的厚重历史。而现存的龙峰书院、五贤书院、出云书院等书斋,更是家家诗书、户户弦诵及“进士之乡”最好的证明。当然,还不乏一座座街屋式、骑楼式的新建筑,和留存的传统民居交错有致。
这当中,我专程探访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刘六符故居。穿过巷陌,来到一座马鞍墙曲线流畅的古民居前,步入恢弘的厅堂,往左侧后门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柱子上镌写的:“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迈过门槛,门厅内木板上贴满纪念黄花岗烈士的图片文字,荡气回肠。左边一小间即刘六符旧居,墙上挂着烈士遗像及生平事迹介绍。
今天,从二刘村走出去的子孙们依然是好样的。多年来,他们为家乡修路、助学、护厝、孝老等事业尽心尽力,回报桑梓,义不容辞。
我站在筹峰山晦翁岩的山顶,只见远山清朗,古树盈天。朱熹与刘砥、刘砺的师生情,永远凝固于晦翁岩那俊逸雄健的“读书处”三字碑刻。郑和下西洋停泊太平港时曾慕名来此,修葺了龙峰书院,晦翁岩也印证了二刘村的都官渡和潭头港为海上丝绸之路要津。文人墨客纷纷到此览胜寻迹,挥笔之墨香永恒……
更让人欣喜的是,福州绕城高速东南段已连接到这里,开启着二刘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2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