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生活连接(评论员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17 01:42:11 来源: sp20241117

  防网络沉迷,不能只想着怎么监督或限制孩子,也要尽力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生活连接。这样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卡牌在年轻人群中的风靡,被称为“抽抽乐”的直播拆卡,让不少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据报道,前不久,有未成年人在几个平台直播间下单拆卡,为拆出概率极小的“稀有卡”“隐藏卡”,“5天花了5万多元”。长时间看直播,热衷于购买各种类型的卡牌,再和他人交换,一些未成年人的成瘾性消费,引发社会关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游戏。对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而言,网络游戏、视频直播是他们时常接触的娱乐方式。一些商家利用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弱、辨别力不强,容易游戏上瘾、冲动消费的特点,通过各种营销方式设置消费陷阱,需要引起警惕并及时加以规范。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既要关注机制建设,也要注重结果导向。就直播拆卡而言,应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建立可行机制,督促相关平台有效甄别未成年人身份,让各种防沉迷措施落到实处,不能仅打出“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告示了事。同时,应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及时处理违规店铺。从目标倒推,增强监管的针对性,促使商家推出更有价值的产品,才能让未成年人的线上生活更加健康、更有意思。

  其实,一些孩子之所以沉迷直播拆卡等游戏,和缺少有意思、有意义的替代选择有很大关系。因此,要花心思、想办法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从开设各种劳动实践课,到增加易开展、参与感强的体育活动,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有益探索。比如,在湖北罗田县实施多年的“希望家园”项目,汇聚大学生志愿者和乡村自身力量,对6至14岁青少年开展节假日托管,让许多孩子有了拔河、磨豆腐,参观消防站、科技馆等新鲜体验。防网络沉迷,不能只想着怎么监督或限制孩子,也要尽力创造更多屏幕之外的生活连接。这样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助力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和老师既是监督者,也是孩子们的榜样。有的家长自己就是“低头族”,有的老师对学生长时间、高频次刷手机疏于提醒,这不利于孩子们形成足够的自制力,也无助于构建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坚持家校共育,老师做好领路人,家长充当好榜样,才能更好激发孩子成长的内驱力。比如,江西新余渝水区创新家校沟通机制,让家庭和学校互搭平台,学校广泛开展家长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老师也领着学生去家长办的养殖场、种植场等体验生活。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有意思的活动,共同营造出一个学校和家庭价值同频、行动同步的育人环境。在悉心的陪伴中,给孩子提供更多正向反馈,才能帮助孩子发现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拆卡”式诱惑。对此,要因势利导,不能因噎废食。做好动态监管,共建清朗网络空间,强化家校协同,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督促,提供足够的激励和关爱,发挥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正向作用,才能让孩子拥有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线上线下生活,更好理解和感知世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1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