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带货”能力为何强

发布时间:2024-11-30 09:12:23 来源: sp20241130

  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亚欧物流新通道。未来,要在政策制定、便利通关、运输组织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商,着力提升开行质量效益,促进中欧班列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中欧班列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中欧班列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

  2013年80列、2017年3673列、2019年8225列、2022年1.6万列——跃动的数字,勾勒出“钢铁驼队”的成长轨迹。从“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从“有去无回”到“满载而归”,10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迅猛增长,质量不断提升,在开创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欧班列的“带货”能力有多强?10年来,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品类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拓展到包括汽车整车、机械设备、家具建材、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等在内的53大门类5万多种商品。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品类从早期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等,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机械设备、酒类等。经由中欧班列,“中国制造”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更多欧洲产品也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据统计,中欧班列运送货物价值累计超3400亿美元。

  中欧班列依托陆桥,向陆而生,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亚欧物流新通道。相较于海运和空运,中欧班列运输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在满足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以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为例,每周三、周六从西安国际港站发车,10日后可抵达杜伊斯堡,全程运行时间较普通班列压缩30%以上。同时,中欧班列也是最为绿色的运输方式之一,平均碳排放量是航空运输的1/15、公路运输的1/7。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的韧性凸显。在海运、空运不同程度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逆势跑出“加速度”,年均增长26.3%,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近1500万件,被誉为国际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多个国际知名物流协会公开表示,中欧班列为世界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缓解全球供应链紧张难题、增强国际物流保障能力的可靠物流方案。

  驰而不息的中欧班列,让不沿海、不沿边的西部地区,从开放末梢一跃而成开放前沿,打开了发展新空间。中欧班列开通后,重庆、成都等地迅速成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西安、郑州、武汉等中欧班列始发城市的外向型经济产值均实现显著增长。

  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带动了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借助中欧班列,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开辟了出海口,将小麦等优势产品经中国发往东南亚市场;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的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大量销往中国。10年来,我国与25个通达国家的进出口值从2013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42万亿元,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汽笛嘹亮,中欧班列已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从新的起点出发,还要不断夯实中欧班列国际合作基础,在政策制定、便利通关、运输组织、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商。持续优化运输组织,着力提升开行质量效益,促进中欧班列与制造、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新模式,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经济日报) 【编辑: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