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书”的乐趣(遇见)

发布时间:2024-11-27 09:19:18 来源: sp20241127

  “老孙!”周末一大早,我去古旧书市“淘宝”,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呼喊。循声张望,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战友老王。早就听说,他从部队自主择业后从事旧书收藏和古籍修复,没想到会在这里相遇。

  多年前,我和老王同在一个军种服役。那时就知道他喜欢收藏旧书,还听说他爱人随军后,专门从事古籍修复。退役后,他们夫妻俩靠着热爱和执着,传承起这门冷僻的技艺,还有了自己的“古籍修复工作室”,在圈内小有名气。

  老王的摊位主要以古籍、碑帖为主。他藏有大量手抄本,涉及各种题材,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他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家里的书柜里、架子上,古旧书籍满满当当。“数量已有上万册!”老王的口气自豪,让我羡慕。

  “饭来啦!”我们畅聊正酣,碰巧老王的爱人来送饭。当年我就非常钦佩她放弃工作专心修书的勇气,很想知道其中缘由,这次终于有了机会。

  原来当年随军后,老王的爱人偶然看到丈夫买回的一本石印古籍,纸页泛黄,字体漂亮,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古籍。只可惜,书中有不少被虫子蛀咬的地方,还有一些残缺。她很心疼,试图请人修复,可未能如愿。于是她就从网上查找资料,还买来专业教材,尝试自己修复,然而效果很不理想。

  查找资料时她发现,全国从事专业古籍修复的人员并不多,所以,就动了自己学习古籍修复的念头:“当时想的是,把破损的书籍修好,给后人留下一段完整的记忆。”

  听罢,我对他们的执着更增添了几分敬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对老王的爱人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她联系过几家图书馆想自费参加学习,可惜这些培训都不对外。经人介绍,她找到了一家省级图书馆的一位老师,才算正式走上古籍修复之路。

  虽说有思想准备,但跨进了门槛才发现,困难远比自己想象的多。修复一本破损古籍,需要刷尘、拆线、粘页、补残等二十多道工序,还要蒸、揭、托,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老王的爱人从旧书刷尘、纸张配染、糨糊调制等最基础的知识学起。

  常常是,长夜孤灯下,一把剪刀,一只镊子,一把刷子,一个喷壶,一瓶糨糊,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要先去除旧的修复纸和上面的糨糊,必须喷水润湿后,再用针尖和手指肚把那些纸一点点搓掉。手轻了,搓不掉;手重了,搓坏纸。如何掌握好火候,非常考验人。

  有一年,一位藏家托人寄来几部残损严重的古籍,其中一部每页都有几十个蛀洞。老王的爱人先用软刷、镊子细心清除脏物,然后用毛笔尖蘸糨糊沿孔洞周边涂抹,以相近颜色的修复纸贴补,再用针锥、镊子等工具小心去除多余的修复纸和孔洞周围的糨糊。每页都要花费五六个小时,有的甚至需三四天时间。三个月后,古籍重获新生,藏家惊诧不已,连连称赞。

  那时老王只能利用业余时间给妻子打下手。退役后,他虚心当起妻子的学徒,并很快成为最佳拍档。常常是,妻子完成修复的前几道工序,后面的残字补缺就交给老王。

  残字补缺,是补全古籍上所缺的内容。这道工序既需要一定的书法基础,又需要考证文字、版本等信息。老王十几岁就开始练习书法,这项工作不在话下。只是抄补费时又费力,每页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有人说,古籍修复像绣花,要的是精细,考验的是韧性和耐力。“其实,比绣花还繁琐。古籍本身很脆弱,经手的每页纸不少历史都在百年以上,不能反复尝试。有时候,还要会‘老牛大憋气’!”老王笑言。

  见我疑惑,他爱人接过话头:“有些古籍受损严重,书页絮化,修复时必须屏住呼吸,如果喘气太粗,就会纸屑横飞,甚至导致已校好的残字错位。”

  如此一讲,我似乎找到了古籍修复这门技艺“冷僻”的原因。老王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收入的问题。他刚修完一部古籍,耗时十多天,收费也不高。尽管如此,他们夫妻俩还是如痴如醉,没有想过放弃。

  “入行时是爱好,后来就是责任。做的时间越长,无形当中就有了一种使命感。”老王说。为了传承好这门技艺,他们夫妻俩从十几年前就开始通过网络做起民间古籍保护宣传,还经常自己带着古籍善本、宣纸和修复工具到学校、社区举办公益讲座,让人们了解古籍修复的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籍,看到那些残破的古籍重获新生,老王夫妻俩开心地笑了。那一刻,所有的坚守、所有的付出,他们都觉得值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2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