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盐碱地里稻谷香

发布时间:2024-11-17 07:17:32 来源: sp20241117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盐碱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我国盐碱地的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而且质量总体不高。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向盐碱地要粮食呢?

  眼下正是抓农时,开展秋收的时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看着眼前这一片片金黄的水稻,谁能想到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地。一批“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新农人”正在通过科技手段等高效治理模式,向盐碱地要粮食产量,经过不断的改良试验,他们管理的1500多亩盐碱地里飘出了稻谷香。

  位于渤海湾北岸的唐山市海岸线长约229.7公里,南部和西部为滨海盐碱地和洼地草泊,历史上便是滩涂盐碱地。唐山市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曹妃甸、丰南、乐亭、滦南等沿海地区。

  85岁的刘东波以前在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工作,是农场的第一代农垦人。每年水稻收获的时候,他都要到农场的田间地头转一转。

  刘东波老人工作过的柏各庄国营农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为改造盐碱荒滩,开始创建以水稻为主的大型谷物农场,向盐碱滩要耕地、要粮食。盐碱地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盐碱地最多的国家之一,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强调,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再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小京:“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就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另外我们要拓展耕地空间,盐碱地开发利用就摆到非常重要的日程。”

  从我国盐碱地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盐碱地所在地的淡水资源都比较紧缺,而过去改良盐碱地的办法大多是采用淡水泡田,让盐分随着水排走的方式,来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度,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压盐沥碱”。随着科技的进步,盐碱地的治理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要想在盐碱地种出产量高的水稻,就得先“医治”土壤。通过秸秆还田、生物改良土壤、培肥提质等手段,将盐碱地治理从原始的“压盐沥碱”向“土壤重构”转变。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薛志忠:“一个是品种,一个是土壤改良利用,现在我们用了土壤改良剂以及国家现在大力推广的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升,土壤养分得到提升之后,盐分也进一步降低,耐盐品种加上绿色生产的配套技术,实现绿色、优质的稻米生产,由追求高产逐渐向追求优质转变。”

  如果说改良土壤为耐盐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那么耐盐碱水稻优质品种研发就相当于为盐碱地种水稻安上“技术芯片”。

  今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并指出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

  刘小京:“如果按照“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我们把土壤当中盐分调控到一个合适的范围,也就是说有盐无害和品种和土壤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就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非常大的空间。”

  李乃强是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农户,他承包的150多亩水稻正是农业专家选育的耐盐品种,今年他不仅水稻丰收了,而且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中放养河蟹、小龙虾等适生品种,还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场长孙建颖:“比如说稻蟹、稻鱼、稻虾主要注重生态循环、良性循环、绿色发展的模式,像稻虾、稻蟹的生长从插秧开始,蟹苗就撒到稻田里,草籽、微生物都是螃蟹、虾、鱼的天然饵料。”

  昔日“斥卤不毛”的盐碱荒滩,已变成今日的“米鱼仓”。土地的盐碱程度也由重度盐碱逐步改良为轻度盐碱。在唐山全市范围内,到2022年底已改造成耕地的盐碱地约占盐碱地总面积的80%。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林山:“今年我们计划是干41500亩,今年春天11500亩已经完工了,还有30000亩马上就要开工,今年基本上完成建设,明年后年还要持续进行投入。通过微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结构进行重构,增强排盐沥碱的能力,增加土壤的活性,保证产品的品质有大的提升。”

  如今,唐山市的盐碱地区域开始走上向“智慧”要效益之路。在乐亭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的总控室里,新一代的农人,“90后”的段严严通过智能系统在关注着农作物长势的同时,随时调度着农场的生产。

  河北锦绣绿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硬件工程师段严严:“现在主要是通过平台检测,进行园区视频全覆盖,包括高清摄像头看螃蟹、看苗的长势,包括远程灌溉,都是通过电脑就可以做到了。现在整个园区有5个人,管理总共是1550亩稻田,我们现在穿着西装也可以来田间把农活干了。”

  不同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在这里,水位、水质、气象、虫情、苗情监测和土壤检测等设备悉数上场。通过物联网,这些设备的数据被串联到“智慧大田”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示,使盐碱地生产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管理。稻田边,一架无人机准备起飞,实时检测水稻的成熟情况。

  这5位年轻人以前都没有接触或者学习过农业,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助力,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块盐碱地的含盐量已从3.5‰降至1‰左右,盐碱程度由中度转化为轻度。起初根本不相信他们几个能在这盐碱地上把庄稼种活的老把式,如今也时常要来向这几位新把式讨教。

  乐亭的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是当地盐碱地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展现了数字智慧农业的生产优势。智慧农业的出现,标志着农业进入了数字智能化时代,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河北乐亭县古河乡党委书记李超:“智慧农业较传统农业,在模式上更加绿色生态,在操作上更加精准精细,在产出上更加节约高效。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吸纳更多群众加入到智慧数字平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把盐碱地变成良米仓。”

  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也能够为世界盐碱地治理利用提供中国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也是改善水土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刘小京:“盐碱地的改良,一方面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第二实际上对盐碱地区特别西北,包括东北,盐碱地区也是过去的贫困地区,盐碱地的改良,一方面增加粮食产量,另外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意义也非常大;第三通过盐碱地改良,通过植被恢复,对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科技投入,就会有更多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金灿灿的丰产田。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