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在“青铜史诗”里,触摸“中国”脉搏

发布时间:2024-11-16 12:51:18 来源: sp20241116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3000多年前,周人跋山涉水,来到岐山脚下定居繁衍——厚土之上,强盛的西周由此肇启,灿烂的礼乐由此孕育。

  陕西宝鸡,浸染周风秦韵,尽显雄浑之姿、磅礴之气。凝结当时先进技术的青铜器,成为“礼”的载体;因出土大量青铜器,宝鸡也成为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之乡”。

  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起触摸“青铜史诗”背后,那绵延数千年的“中国”脉搏,感知文脉赓续的深刻启迪。

  宅兹中国

  走进位于宝鸡市区的中华石鼓园,仿佛推开了历史的大门。坐落其中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外观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它依山而建,南依秦岭、北望渭水,采用传统高台门阙形式,“平台五鼎”的造型层层递进、气势恢弘。

  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里,“镇院之宝”,当属“何尊”。

  远观“国宝”,通高38.5厘米,通体饰有四条透雕扉棱,整齐有序,极富立体感。

  上前仔细端详,何尊纹饰华丽,腹部雕有饕餮兽面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腾跃欲食的动感。器形上圆下方,体现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极为珍贵的是,何尊腹底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这两个字,已深深嵌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底,成为自信、自立的精神源头。历史漫漫、时空流转,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国之重器,浑厚凝重,昭示中华儿女敬畏历史、守望岁月、呵护文明。

  何以中国

  青铜铸宝,传之千年。漫步院中,厚重之感扑面而来。

  精彩不止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可谓一座展现周秦文化、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

  移步向前,国家一级文物胡簋映入眼帘。它通高59厘米,重60公斤,是迄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周厉王自作器,也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簋,有“簋王”之称;

  极具历史价值的逨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以第一人称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代天子征战、理政的故事,第一次印证了《史记》所记载的西周诸王世系的次序,意义非凡;

  ……

  金文载史,煌煌春秋。一件件“重器”,铭文记录着数千年前的为政准则或国之大事,堪称一部部“青铜史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感触颇深。

  “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有活水滋养,方能积蓄力量。

  崇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璀璨厚重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藏着历史与未来的密码,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文化的独特优势。

  当是中国

  泛黄的史籍、斑驳的青铜器,从不曾老去。跨入新时代,它们茁发生命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仪式火种台的创意灵感,便源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

  以“承天载物”为理念,采用尊的曲线造型,祥云纹路由下而上,渐化为雪花;红色丝带飘逸飞舞、环绕向上,与火炬设计和谐统一。

  这一刻,冬奥之火“邂逅”青铜之光,共同浇灌出中国人穿越历史的“独有浪漫”,也促成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激情的完美融合。

  2023年,古城西安,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圆满举行。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用友谊与合作筑梦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刻,熠熠生辉的“何尊”,荟萃古今、融通中外,彰显大国盛世风采。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言之切切,道尽古老文明深处的智慧与理想。

  青铜无言,春秋为证。历史的巨笔,正擘画今朝,启迪未来。

  策划:杜尚泽、张铁

  撰文:高炳

  海报:李艳

  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晔

  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编辑:李建广、安博文

  校检:吴玥

  责任编辑:安博文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