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集智助推两岸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11-23 08:07:43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三明8月6日电 (记者 雷朝良)4日,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各民主党派福建省委会联合举办的“集智助推两岸融合·聚力赋能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在三明市召开,邀请两岸高校专家学者、乡建乡创团队共同聚焦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集智聚力。

图为座谈会现场。雷朝良 摄

  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18年至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人居环境整治、古建筑活化利用,逐步拓展到乡村振兴全领域。从2021年开始,福建省级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安排2.22亿元,补助了444个项目。

  近年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持续扩面深化,从规划、设计、营造美丽乡村,到创意、营销,带动产业发展,一大批从事建筑、文创、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台湾青年来到福建乡村追梦、筑梦、圆梦,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传统村落保护、完善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乡村资源,在文化传承、风貌环境等方面与台湾相近,闽台乡村融合发展基础实、空间大、前景好。”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黄进发如是说。他指出,要突出先行先试、不断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路径,汇聚智慧力量、共同培育闽台融合发展新动能,扩大交流交往、丰富拓展闽台融合发展新载体,不断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之一,民革福建省委会近年来积极发挥对台资源优势,紧扣“乡村振兴”和“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大重点任务,连续举办了“同心杯”两岸青年乡村振兴研修营系列活动,推动创立了“长庆严选”、“干坑1662”、“寨下有李”等乡村农业公共品牌,以及红河谷山庄婚庆产业基地、光泽红茶城市会客厅、两岸红茶观光工厂等。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民革福建省委会主委夏先鹏表示,将持续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献计献策,共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闽台乡建乡创作为推动两岸融合及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两岸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以三明学院为例,该校是首批福建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校,也是福建省第一所与台湾高校联合申报合作办学“4+0”项目的高校,先后与15所台湾高校建立姐妹校关系。三明学院累计引进台湾教师66人,为全省高校最多。

  福建理工大学校长韦建刚建议,为台籍师生参与乡建乡创、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条件、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和吸引更多台胞来八闽大地发展,实现“乡建带乡创、乡创促乡建、乡建乡创并举”的良性循环。

  “各地方均深藏极富特色之人文风采、地景地貌、产业历史、工艺内涵,挖掘在地文化底蕴,形塑地方产业策略,透过地域、产业与优秀人才的多元结合,将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及文化内涵提升。”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管幸生以台湾地方创生案例“三莺宴”为例,建议从建置人力资源、盘点地方特色、强化跨界合作三个方面推动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

  在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过程中,福建省住建厅历经探索、试点、扩面三个阶段。数据显示,福建全省累计引入146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04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475个村庄、87%以上的县(市、区)。

  福建省住建厅总经济师苏友佺说,福建省有14000多个村庄,当前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乡村资源挖掘程度低、产业培育造血能力弱、历史文化保护开发难、乡村发展“千村一面”等问题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

  座谈会期间,与会的部分民主党派、高校、乡镇与台湾乡建乡创团队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来自台湾“小馒头”团队的负责人曾芝颖与仙游县大济镇成功签约。于2018年首次参加闽台乡建乡创工作的曾芝颖表示,“从未想过在台北城市长大的自己,能在福建的乡村扎根,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她相信,两岸的乡建乡创人才必能在福建这片热土发挥各自所长。

  座谈会举办地三明市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打造了一批乡建乡创样板,设立三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先后引进25个台湾团队,开展95个“陪伴式”服务项目,2个县(区)、3个村入选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三明市市长李春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迈进,努力为全国、全省探索更多试点经验,赋能乡村振兴。(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