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1-30 09:15:47 来源: sp20241130

原标题: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路径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大连理工大学具有红色基因与创新精神,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十四五”科技创新20条》《大连理工大学关于支撑促进新质生产力 加快塑造卓越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新路径。

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学校勇担科技强国建设使命,坚持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树立“真做科研,做真科研”的价值导向,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开展集成攻关,力求产出原创性成果,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全力做好国家级基地平台力量重塑和优势再造,推进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在智能材料分子设计、智能聚合物性能调控、化工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环境与装备、碳封存与利用等方面,形成特色鲜明、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振兴发展需求,大力推进辽宁黄海实验室建设,赋能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工程应用方面,强化理工结合,深度挖掘工程应用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引导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融合。通过整合优势资源,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科技成果全链条管理体系。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要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培育“有组织、全链条、系统级”的高水平科研生态,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全链条管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形成“技术—产品—商品”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载体作用,构建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于一体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学校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制度体系,一方面,制定技术经理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管理政策,出台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提升高价值专利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如通过“技术股+现金股”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落实“东北振兴”战略,加强与重点领域头部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各级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精细化工、新材料、双碳、智能制造等中试基地建设。在构建学校外部增量发展网络体系方面,学校立足辽宁,同时面向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中原地区等核心区域,布局建设校外研究院,切实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三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学校坚定推行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保障,优化科研环境,全面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领域的“放管服”要求,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确立两级管理改革框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科研组织效能,实施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资源配置、科技奖励政策,构筑上下联动、导向明确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大力推进以“提质量、谋突破”为核心的分层分类科研考核体系,坚持高质量业绩和贡献导向。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型、团队型特色岗位评聘机制,建立团队整体考核和跨学院考核机制等举措,完善职务晋升、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未来,大连理工大学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制度保障等,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郝孟佳、李昉)